隆美尔忙着撤退,希特勒忙着对土伦舰队流口水,英、美战机忙着抢夺制空权并轰炸德意军的交通线
阿尔及尔也很忙,只不过他们在忙着争吵和谈判。
原因是起源于美国。
罗斯福在派出航空部队开往非洲的同时,也发出了一纸任命并带来了一个人。
根据任命,法属北非建立起一个临时的法国行政机构,这个行政机构由达尔朗任高级专员兼海军总司令;吉罗任地面和空军部队总司令;朱安任东区司令;诺盖任西区司令兼法属摩洛哥驻扎总督。
(注:诺盖是原法属殖民军驻摩洛哥部队的军长)
很明显,美国这是想把手伸进法属北非政府,或者也可以说是培植一个亲美的法国流亡政府。
这一个是因为任命书是由罗斯福发布的美国总统从来都没有任命法国将军的权力。
另一个,则是这里头硬生生的把吉罗将军安插了进来。
而众所周知的是,吉罗将军在这场战役中没起到什么作用,他之所以能被任命为地面和空军总司令完全是因为他是美国的傀儡。
试想,至少到目前为此阿尔及尔的军队还只有陆军和空军,而这个任命书却把所有的军队都交给了吉罗将军,达尔朗虽然是海军总司令,但手里却连一艘军舰都没有法国军舰都还在土伦港,能不能救出来或是能救出多少都是未知之数。
英国方面当然对此很不高兴,因为美国的这个任命显然是针对英国支持的戴高乐流亡政府,也就是说,在阿尔及尔就会出现另一个“法国政府”,甚至这个“法国政府”的实力还要比戴高乐政府要强大得多。
但英国对此却毫无办法,因为此时非洲战事的成败几乎就可以说是全靠美国的空中援助,其实不仅是这样,整个英国都在美国的援助下苦苦支撑着,所以丘吉尔只能把这口气往肚子里咽。
“我需要全部陆军及空军的指挥权!”吉罗将军说,他手里拿着任命书,就像拿着一把尚方宝剑似的。
达尔朗只是笑了笑,反问道:“吉罗将军,我想你似乎搞错了一点,我们是法国军官,美国人的任命书对我们毫无意义!”
达尔朗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这就跟向美国投降没有区别。
“是吗?”吉罗将军振振有词的说道:“将军,你要知道,现在在地中海上空飞翔的是美国人的战机,是他们切断了德、意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他们甚至对这场战争起到决定意义,你怎么能说这毫无意义?!”
很明显,吉罗将军是试图利用美国的影响力来给达尔朗压力。
达尔朗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人,他正眼都不瞧吉罗将军一眼,一边翻着手里的文件一边不屑的回答道:“这很好吉罗将军,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请那些美国人住手吗?让他们滚回太平洋去!”
达尔朗这是一语中的,他这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吉罗将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影响力左右美国的决策。另一个,则是美国会参与这里的战争实际上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也就是一种互惠互利,没有谁帮谁这种说法。
“你怎么能这样说!”吉罗将军愤怒的挥舞着手臂:“将军,难道你不知道德国人正在入侵法国吗?我们需要美国人的帮助才能使法国不受奴役”
“将军!”张弛忍不住插嘴道:“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为了使法国不受奴役,而你挡在了我们的面前!否则,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就是如何营救土伦舰队而不是在这里争论指挥权了不是吗?”
达尔朗意外的望了下张弛,眼里还带着些感激。
达尔朗知道中国军队与美国也走得很近,甚至他还知道这支中国军队都是由美国武装起来的,所以他以为张弛会站在吉罗将军的立场讲话,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吉罗将军也愣住了,他也没想到张弛会站在达尔朗一边。
“少将,借一步说话!”说着吉罗将军就将张弛拉到了一旁。
“少将!”吉罗将军说:“我以为我们是一边的!”
“当然!”张弛回答。
“可是”
“吉罗将军!”张弛回答:“你应该比我更了解达尔朗将军,你觉得他会因为一个任命就把陆军和空军的指挥权将给你吗?”
“不,可我认为这是因为一个机会,因为美国”
张弛摇了摇头,回答道:“美国眼前最重要的利益并不是谁拥有指挥权,而是打败非洲军团并把土伦舰队救出来,而如果你在这中间成为一个障碍你知道的!”
张弛的话不由把吉罗将军吓出一身冷汗,他只想着借美国的力量提高自己的身价及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却没想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所以!”张弛说:“我想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是的!”吉罗将军点了点头,回答道:“当然!”
于是达尔朗与吉罗之间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吉罗将军可以任地面和空军部队总司令,不过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的指挥还是由达尔朗向朱安及诺盖下令。
事后朱安将军找到了张弛,他好奇的问:“将军,你是怎么说服吉罗将军的?”
“很简单!”张弛回答:“我只是让他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朱安将军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而且由你来说也很恰当,谢谢!”
朱安将军是个军人,他很欣赏像张弛这样的实战派,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朱安将军还是张弛救出来的,所以他与张弛走得很近。
“其实你们可以不必理会吉罗的,不是吗?”张弛说。
“没那么简单!”朱安回答:“吉罗将军曾任法国第七、第九集团军司令,他在法国和法属非洲殖民军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更重要的,还是达尔朗将军不想过份刺激美国,明白吗?”
张弛点了点头,达尔朗这又是在玩平衡,也就是用美国来制衡英国对达尔朗政府的压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