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比布鲁斯还要狂妄。” “我要找个时间,让瑞利勋爵管管他这个徒孙。”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 1910年10月1日,《自然》期刊再发重磅级论文:《论放射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论文中,索迪首先描述了当前元素周期表的混乱。 比如铀在经过放射性后,变成一个新元素,称为铀X。 镭经过一系列放射性后,也成为了一个新元素,称为镭D。 化学家们发现,铀X和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但原子重量不同。 铀X的相对原子重量是232,钍是234。 镭D和铅的化学性质相同,原子重量也不同。 镭D是210,铅是207。 此刻,论文中还举了很多其它类似例子。 按照现有元素周期表的规则,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只与其重量有关。 那么这些新的元素,就无法放在合适的位置了。 因此,索迪大胆提出了一个假说:同位素。 索迪在论文中认为:应该把化学性质相同的元素放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位置。 这就是同位素的概念。 即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同的一类元素。 比如铀X和钍,在元素周期表中应该是一个位置。 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也是李奇维在布鲁斯会议上提出的问题。 既然元素不是按照原子重量排序,那是按照什么规则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 索迪在论文中又提出了两个概念:元素序数和位移规律。 所谓元素序数是指,元素周期表的排列不是按照原子重量,而是按照原子核中的电荷数排列。 比如氢原子的氢核有一个正电荷,所以排在第一位。 氦核有两个正电荷,所以排在第二位。 以此类推... 并且元素的化学性质,只与核外电子数量有关。 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铀X其实就是钍232。 钍232和钍234只是重量不同,但他们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完全一样,因此性质相同。 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是一个位置。 以后区分它们只要在元素后面加上原子重量即可。 而位移规律是指,元素在发生放射性蜕变后,比如放射出一个α粒子,则新生成的元素在元素周期中向前移动2位。 因为α粒子就是氦核。 相当于元素的元素序数减去2,原子重量减去4。 根据同位素概念和位移规律,索迪把天然放射性元素归纳为三个放射系列。 分别是:铀-镭系、钍系、锕系。 同位素概念解释了这几十种系列元素的位置问题。 而位移规律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按照位移规律推算,三个放射系列的最终产物都是铅,但各系列产生的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