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式枚应该去找广东布政使的,因为布政使司负责一省之财政和行政,当然也管着教育经费。 但现任广东布政使是胡湘林,福建人。 他跟于式枚不知什么原因,有私人矛盾,所以后者自然不愿拉下脸求人。 但自古管钱的才是大爷,不求布政使,你就是要不到钱。 李奇维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是不禁一笑。 幸亏自己有钱,不用求人,就能把黄埔理工大学办起来。 不然的话,现在估计连学生都没影呢。 目前广东大学能够正常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还较少,都是之前各高等学堂的毕业生。 另外一方面,则是目前的教师薪水是被拖欠的。 这是老传统了,一直到民国时期,教师被拖欠薪水都是常态。 毕竟人家当兵的拿枪,不给钱就闹兵变。 当教师的拿书,不给钱,那...那...我就再等等。 李奇维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当然不愿意只看到花架子。 他的事业,一个黄埔理工大学远远无法满足,需要整个国内的力量。 而且他还要推进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和女子教育,需要的经费更是海量。 单单靠布政使司拨款是行不通了。 李奇维暂时想到的办法就是募捐,号召广东的各界名流,以及海外华侨捐资办学。 这个时代,得益于电报的发明,海外华侨基本都和国内取得了联系。 尤其是沿海省份,出去闯荡的都是敢打敢拼的猛人。 以华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哪怕在海外受到歧视,也能拼出一份家业。 更有不少人获得巨大财富。 早在十几年前,广东的海外华侨就已经开始帮助国内,推动西学在侨乡的发展。 这也变相推动了广东教育的近代化,使广东成为近代华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不过,李奇维需要的捐款可不是小打小闹。 他要营造出一种教育至上的氛围,要年年都有人愿意捐款,而且争着捐抢着捐。 为此,他已经想好了办法。 1905年4月30日,广东教育使加封学部右侍郎,李奇维,上奏朝廷。 请求在广东省内,试点小学六年义务教育,以及开办女子学堂。 消息传出,顿时在全国范围引起巨大的轰动。 上到精英阶层,下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对这个政策津津乐道。 革命党人的报纸,更是公开发文,夸赞李奇维乃清朝第一具有长远教育眼光的人。 德国之所以强盛,全是因为教育,而他们甚至是九年免费的义务教育。 虽然以清朝当前之财政情况,无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若单单在广东省试行六年义务教育,完全可行,且能积累经验,为后续更多省份跟进打好基础。 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