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嫌疑,但客观上确实也帮李恪节省了许多功夫,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没有武媚娘,李恪每日光是批阅奏折的时间就要延长至少一倍,确实要多费上许多心力。
不过李恪既然打定了主意不让武媚娘干政,自然也是早已想好了后招。
李恪道:“多谢媚娘的关心,此事媚娘大可放心,我已经有了打算。”
李恪之言入耳,武媚娘先是一愣,而后问道:“三郎的打算是什么?”
李恪回道:“我欲在日华门西,万春殿南置一处翰林院,取“文翰之林”意,引博学之士入馆,封翰林学士,用以每日垂询,如此我便不必每日太过辛劳了。”
武媚娘不解地问道:“翰林院?在东宫不是已经有弘文馆了吗?又何必再另置翰林院?”
李恪笑着回道:“弘文馆治文,修撰典籍、讲学授义,而翰林院治政,咨政议事,草拟奏疏诏制、协办政务,所工不同,自然须得另置。”
此前武媚娘对李恪口中的翰林院还不甚清楚,但现在武媚娘便明白了过来,李恪所说的翰林院是天子私人所置的机要之处,帮着李恪问政并草拟奏章,能做的事情比她之前更多,若是此事成了,的确会帮着李恪省力不少。
但武媚娘很聪明,对政治也有天生的敏感,她听李恪这么一说,便就觉出了其中的不妥之处。
武媚娘问道:“三郎这么做无异于是将手中帝王之权分于臣子,这些臣子毕竟是外人,三郎就不怕他们内外勾结,蒙蔽天听吗?”
武媚娘的言下之意,翰林学士分了帝王之权,不止会使皇权日轻,还会有翰林学士勾结宰相的可能,毕竟这些臣子都是外人,哪有武媚娘这个自家人靠谱,一心向着李恪。
李恪摆了摆手道:“如此媚娘可就说差了,草拟诏制分的是中书、门下之权,咨政议事分的尚书和六部之权,我设翰林院分的是相权,可不是皇权,也正是因为翰林院分了相权,所以他们越不可能和宰相勾结。”
李恪顿了顿,接着道:“而且翰林学士是我于宫中所设,不在宰相之下,直属皇帝,翰林学士只要我想裁撤,随时可以,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李恪口中的翰林院本就是八百年后明朝内阁的雏形,自有内阁后,再无“相”这一说,只有辅臣,内阁的出现从来都是为了替皇帝分忧,并打压相权,李恪自然不担心因此会使得宰相权重,相反地,反倒会使皇权更重。
之前武媚娘急着反驳李恪翰林院的想法,故而没有仔细想清楚,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