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开题报告草稿,我基本上改了一下,关于技术假借方面的内容,太粗糙太外行了,不是你这么简单归纳的。 我觉得要存疑的点,都给你理出来了。要想进入可行性论证环节,先得把这部分全部落实。” 顾骜顶着黑眼圈,把厚厚一叠技术清单都推了过去。 一共涉及到500多项巴桶灰区技术,工作量自然是非常大的,需要一步步梳理。 顾骜和叶纨,以及刘校长、还有几个分配过来的绝对可靠、偶尔提供参考意见的工程院院士,前两个星期的统筹忙碌,也只是先把“绝对偷不到、不适合采用窃取逆向法”的部分剔除掉,好免得后续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每一项技术哪怕只是看摘要、技术背景,要想初步吃透这玩意儿是干什么的、中外差距现状有多大,每个人一天时间也就能看不到十条。叶纨还是大学阶段没有理工科基础的,那就更难了。 加上刘校长不可能亲自过问太多,光靠顾骜和工程院分配过来的专家、偶尔给有关单位打电话,四个人加起来每天三四十条,两周时间总算把500多项看完。 有160条被剔除到了行动计划之外,初步定为不再考虑,还剩370条,是可以统筹逆向计划的。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精力集中在这370项灰区技术上,想象出各种可能的采购借口。而叶纨的偏文科属性,在这时候再次出现了略微的力不从心。就像纯法学生不能当专利代理人、因为搞不清最前沿现有技术到底前沿到什么程度。 不过也没得选,外交学院就没有理工科学生。他们只能自己统筹、然后包装一下找外协单位旁敲侧击问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列表上比较靠前的一项技术,美国通用动力的TF39A涡扇,美国人已经正式装备了12年,苏联同行也已经弄出更好的货色了,因此在巴桶名单里现在属于灰区。 至于基于TF39的LM2500,乃至TF39-B以后的改进型,那都是美国人自己70年代才有的,因为比同期苏联货略好一些,80年属于红区。 (当时大量美国人自己研发成功11~15年的技术,都划入灰区,10年以内的技术,划入红区。他们也不知道中国具体多落后,就大致划一下。 后来接触多了,了解中国的真正落后程度后,反而放宽了灰区的范围。因为他们知道在某些领域,美国15~20年前研发的东西中国还是造不出,也有必要防一手。) 顾骜他们课题组要做的工作,就相当于是拟定“如果中国想买TF39,那应该伪装成什么目的、用途来买”的指导计划。你要是说你想直接复制C-5运输机,那肯定是搞不到的。但如果是想拿来魔改个麦道某某某,就要另行评估了。 又或者是再退一步,在实在想不通这种东西能用于其他用途的时候,“假借其他国家的名义、按原目的采购,然后设计流入国内”。 一言以蔽之,要么在用途上伪装,要么在实际购买者和用户身份上伪装,总之一定要找到某一个字段伪装。 因为灰区的东西并不是铁板一块一律不卖,只是不卖给特定国家。美国人也是指着这些订单创造生意的。 “果然是我太想当然了么?这么说,难道你就懂这些技术了?你明明也是文科生啊。” 叶纨看了顾骜画了一堆红圈圈的修改意见,不由有些气馁。 顾骜正色安慰道:“不,我可没说我也不懂,我只是说,我至少知道自己不懂、知道前沿技术有多少似是而非的地方。而你却连自己有多不懂的程度都不知道。” 理工科生也不是全能的,哪怕他后世当过支付宝的项目技术主管。 而很多文科生对这个问题的误解,就相当于觉得逮到一个程序员,就该懂全部一切软件方面的问题。甚至很多人觉得程序员还应该会修电脑。 叶纨缺少的,是综合型人才的眼界。 换言之,顾骜也无知,但顾骜至少知道自己有多无知,知道哪儿必须请教专家。 叶纨连评估自己无知程度的能力都有些欠缺,起步的时候自然会想当然,把一些应该请教专家的地方大笔一挥就过去了。 两人对着名单,就分歧比较明显的几十项,每一项用几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两三个小时就很快过去了。 叶纨忍不住打了哈欠:“那你觉得下一步工作方式该咋整?” 顾骜很有建设性地指出:“明天就现状打个报告,找刘院长申请一下:我们先把每个技术对应责任的国内设计院、研究所找到,然后当面登门拜访,或者打电话,咨询这些技术的潜在用途,让专业人士评估、我们只负责启发他们。当然了,我们的最终动机和真实目的,不能告诉基层技术专家们,所以我们要总结一套提问的话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能不能伪装成其他用途,伪装后会不会穿帮,应该由各个对口研究所的人参考。 而目前派来的两个可靠的工程院院士,他们的目的只是提供权威的人士意见,负责告诉顾骜和叶纨,谁在该领域的国内最专业。 相当于是一个人力资源的索引。 没办法,国家性的科研追赶计划,讨论起来就是这么繁复,一层层的科技树嵌套,导致上层节点的科学家或许都不懂具体问题,只懂遇到哪些问题该找哪些人。 “这样吧,如果一个研究所涉及到的技术只有3项以下,我们就打电话搞定。如果超过3项的大所,我们分头坐飞机出差跑吧。”叶纨想了想后,如是细化建议。 顾骜点点头,不容置疑地分工:“我来写面向技术负责人的提问话术清单,你写给校长的汇报。” “成交。” 两人又埋头奋笔疾书,又是三个小时倏忽而过,一直自习到后半夜。 …… “这个建议不错,非常扎实,也有建设性和可行性,一看就是踏踏实实的。小顾这份咨询话术总结得也不错,你们都可以参照执行。” 次日上午,刘校长浏览了一番叶纨那篇长长的报告,频频点头。 “给你们两天时间,找陆院士和唐院士一起,把责任清单和院所具体责任人列出来吧。然后,凡是涉及到的设计院所在的国内城市,你们随便飞。 手续和经费会有有关部门帮你们一站解决的。你们就分头行动,月底之前我要看到所有的掩护用采购名目。” “好的,校长。”顾骜一口答应。 他突然觉得这种高屋建瓴的统筹工作,也挺有成就感的,虽然没有表面的浮华。 然后就是三天的梳理,乃至十天的出访。 按照跟唐院士、陆院士讨论出来的名单,一共整理了40家左右的科研院所,而且名单并非求全,而是在每个品类里都只挑一两家拜访。 比如航空工业虽然西沈蜀XXX有好多家拳头单位,但就找了个这衷的西提供咨询就够了。这也是兼顾距离和技术血统(不好找只熟悉苏系技术的沈系)。 海军,冶金,石化,电子……各个领域都只找熟悉美日德法等西方技术现状的头部研究所。 考虑到直辖和省城级别的城市,往往会有多个研究所,因此顾骜好歹统筹了一条还算轻松的路线,在10天里只飞了10座省城级别以上的城市。 机票摞起来都比课本厚了。 不过成果也是丰厚的。 与各国家级研究所顶级科研人员的交流,让顾骜的眼界飞速提升起来。 第一天他跟研究所所长们聊天的时候,还经常被人鄙夷。短短第十天,他就能用各种圈内人的习惯和术语,加上偶尔冒出来的点睛之笔,跟那些脾气不好的科研大佬谈笑风生。 甚至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圈内人。 谁让顾骜与科研大牛们天天扯淡的机会,比国内任何人都多呢。 随便换个谁,想让这些人陪他高密度聊天,推心置腹连聊10天,那都是不可能的机缘。 术业有专攻嘛,顾骜或许做不了一个顶级研发型人才,却速成了一个“技术吹”。 给他一根稻草,都能将其技术含量吹嘘成金条。 忽悠术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3月29日,星期六,顾骜搭着深夜时分的航班,从最后一站蜀都飞回京城。整整10天,他连坐飞机的时间都没空看一眼窗外,都是让空姐拉起帘子然后一个人闷头看材料、预习谈话内容。 这份辛苦,也化作了一份新的扎实报告。 “啪~啪~” 顾骜和叶纨把各自出访的结论丢在桌上,然后简单数数统计一番。 顾骜摸着自己稀疏的短胡渣子,坦言:“374项技术,有311项是可以巧立名目在用途层面伪装的。就像上次把军用高精陀螺仪和力回馈用斯坦迪康伪装一样。 还剩63项,是一看就是军用,或者单一的高精尖民用用途,比如加工中心这些。看来只能指望第二招了。” “明天先把阶段报告拿去给校长看一下吧?”叶纨虽然也很辛苦,但她看着顾骜满脸胡渣子的样子,竟然没来由有些心酸。 她认识顾骜也三年了,还真没见过对方有这种参差不齐的胡渣子。 顾骜本人并不在乎外貌形象,他天然就帅。但是在外交学院念书,学校校规却有很严格的仪容指标。 包括男生必须及时刮胡子,要不就索性留整齐的胡子。 也只有这种两星期空中飞人脚不点地、天上一边飞还一边看材料的人,才会活得这么邋遢吧。 不过顾骜却是一点旁骛的觉悟都没有:“别急着给校长看,明天不是周日么,距离校长定的最后期限还有时间——我把自己新整理的二手准备附上去,再一起给校长看。” “你什么时候想到的后手准备?我怎么不知道?顾骜你别不按计划行事啊。”叶纨又有些急了,她是很有条有理,治学规律的人,最讨厌乱拍脑门的人了。 偏偏多少年了,顾骜始终是个喜欢拍脑门拍大腿的。 顾骜:“我想到了干嘛要告诉你?有些东西提前说出来就被阻止了,因为我是冒险家嘛。” 叶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