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部分是因为中国文学突然变得一般了,很少出现合适的养料供给,而他自己又产不了粮,就出现了其作品争议的情况。
所以在之前,由于有强文学性打底,亦或因为整体的文学环境好,文学成了容错率比较高的部分,导演就容易占据比较高的地位。
而在现在,产业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摄影成本的降低,摄影和美术的容错率大大提高了,胶片时代拍片的方法被颠覆,以前拍一条就是一条,现在是如果摄影不够好,可以使用多机位拍摄海量素材来进行筛选,这个时候,编剧的作用就又被重新提了上来,因为没有文学指导,你海量的素材也全无用武之地。
所以现在欧美,包括日韩,很多制作都是以编剧为核心,编剧兼任导演制片或者编剧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已经成为主流,因为其他工种的成本降低后,有很多办法可以为编剧弥补其视听上技术不足的问题。
但我们国内的影视产业现状,大概比其他国家晚个十年甚至更久,编剧目前还是无法占据核心地位,而有水平的编剧在这样的产业里也经常被消磨,最后变得平庸,平庸之后也再无心或无力创作自己认可的作品,想要回到巅峰很难。
所以说,编剧和导演,其实都重要,但是岗位的重要性,实际上是由其产业的发达性决定的,欧美地区,你无论是以编剧为核心还是以导演为核心,都能做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产业链有极高的审美底线。
而我国,你以谁为核心,都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平庸化,因为大众的审美,还没能理解太脱俗的东西,以及很多小细节里包含的情绪,国内的影视作品,已经很久没有做出细腻感了,大家都在找爽点,自然容易变得平庸。
经过这么些年电影市场化以来的乱象,还相信电影只是单纯的艺术,那真的就是睁眼说瞎话,至少在逐渐增多的演而优则导,唱的好就导,甚至是有名气就导,这样的情况下,扯什么艺术追求,怕不是侮辱大家的智商。
实际上一部电影涉及到摄影,制片,动作,特技等等多个部门,多个分工,所以这就是一个有着典型分工协作的生产部门,和工厂不同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是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的。
这种分工与协作必然要求有基本的专业能力,有基本的协作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制片人身上,毕竟资本市场),这就像一台机器一样,缺了哪一个部件,都运转不好。
孟轻舟在公司内大力提高编剧的地位,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