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游戏竞技 > 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 第四五二章 种子

第四五二章 种子(1 / 1)

当皇帝的生活也没什么新鲜的,他不是给自己找事,啥啥都管的。只掌握着大方向,开着华夏帝国这一条航行了几千年的船稳定航行,并且一边航行,一边掀起船底的一块块板子,换成铁的、钢的。

每天只吃喝玩乐,游荡后宫,写写画画造奇观,一样不差,比赵佶昏多了。

不过却也没有真的空闲,偶尔的还是会理政的,毕竟那么多的事,总有内阁不能做主,要他批示。

其实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国家的框架已经搭好了,国策也定好了。

于百业,就是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工作效率、粮食产量等等。于教育,是按照他的意思,重新编攒教科书,剔除了儒家糟粕,改了忠君思想。毕竟他自己都不在乎皇位,更不需要谁忠君。要的是爱国爱家爱民,要的是全民的血勇。

所以最后实行的是五岁上村学,连带着武学基础,识字、明理一直上到十一岁。而后升入县学读三年,通识百家。十四岁毕业后,升入府学再读三年,开始分科专攻。十七岁府学结业,这才开始科举。科举向上是考国学,入读太学、国子监、太医院以及军方的讲武堂。读三年后,再次考试,这一次才是真的取士。选取成绩优异者,充入官方的各个机构。

其余的人,当然可以再考,但在那之前,他们也是要工作的,不管是否继续考试,他们都要发到下边的村学去教书。讲武堂的学子有两条路。一是去当兵,二是去村学教习武道。

而太医院的那些学子,则是没有再次科举的必要。全看那些老医师如何安排,按照他们的想法教育。而后分到下边县里,做基层的医疗服务。如此多的人,一点点的积累下来,几十年之后也能有一个成熟的医疗制度了。

如此形成一个循环,生生不息的教育人才。当然会有饱和的那一天,但是到了那个时候,社会得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便没有安排,也饿不死人。

想要实行义务教育,现在的社会财富还是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么多的老师,所以还是要慢慢推行。现在是他拨出了一笔款项,用于对入学读书的女孩子给一些补贴,减免一部分家庭负担,争取让女孩子能够读六年。

这是社会风气在那的,他不怕男孩子不读书,因为以前读书的学费就不便宜,穷苦人家还是砸锅卖铁的供家中男丁读书。而即便他现在放开了女人的上升通道,但是千年以来的习惯思维并不是那么好改的。对男丁是砸锅卖铁,对女娃那就是能不花就不花了……

解放妇女,提高女性地位,这事儿就只能靠那些有钱人家的小姐了。他们有钱,都能供的起。等到以后那些小姐们毕业了,有的当了官,有的下到地方教书做先生,那时候社会风气对女娃的态度也就好了。

至于人口方面,他看过之前统计的户口,总算下来,确实已经过亿了。但肯定还是不准确的,这个数字是缴税的人口。但实际上,那么多苛捐杂税,被逼的没办法,跑到深山中当野人的大有人在,真正的人口还要比现在记录的高上许多。

他不怕人多,就怕人不多。毕竟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以他现在的军事实力,只要够的着就能打。但是打下了大大的疆土,没有人开发又有什么用。现在人头税什么的,他可是全都废了,老百姓除了种地的,基本上都不交税。如此那些百姓们,肯定还是要造人的。

为了尽可能的安全,尽可能的保证婴儿存活率,他还是定下了十七岁生孩子的法律。那个时候正好是府学毕业,结婚生子正好。

其实就是围绕着创新培养人才,由数不清的人才深入到各行各业,开始深度改变整个的社会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逐渐提高。而吃饱喝足之后,一群没事儿干的人就会开始搞文化,由此开始新一轮的精神文明革新。

他这一次没有过多的去指导科学研究,以前他在王家庄的时候,是要赚钱,要积蓄力量,所以弄一些超时代的造物。现在已经得了天下,先前也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堪用的工匠,他也就不再继续跟着。只是下了最高指示,不断的创新研究新事物。

主要也是现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以后还将会是冷兵器时代,民族安全有保障,他没必要拔苗助长。所以他只鼓励工匠,提高工匠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而且他之前已经算是启蒙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过去,肯定也灿烂无比的科技果实。

外面的环境也还安逸,西夏没了,尽管王言收缩了防线,没有真的与回鹘接壤,他们也不敢肆无忌惮的占领那大片的土地。而且他们也同华夏的边区互市,购买东西,更加的不敢得罪。蒙古那边,铁木真还没有出世,而且蒙古也同华夏做生意,他们正在往羊吃人的路上走,并一去不回。

吐蕃那里也没比蒙古号多少,都拿他们都特产换取物资生活。大理无能开拓,不过是仗着地利偏安一隅,没什么大气候。北方的辽东之地,鲁智深按着辽金两国勐揍,正一点点的蚕食两方的地盘,并没有急着灭他们,稳扎稳打,慢慢推进。

外面安定,内部就不行了。北方已经里里外外的收拾了一遍,再没有不服的人出头找死。所以在编练了十五万军队之后,华夏二年,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南下。

并不是单纯的打败他们,而是要一地一地的慢慢平推过去。拿下一个地方,就改革一个地方。翻旧帐,打土豪,抄家分田地,任命新的官员,落实新的政策,开展地方建设。

虽然以他的军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的荡平南方。但实际上相比起来,还是现在这样慢慢推进来的好。因为不会一次支出太多资源,也有时间彻底清理好地方。

目前来说,虽然治下看着一派热闹气象,但实际上国库早都空了。毕竟那么多的工程开展,所需的花费太多,哪里都要钱,哪里都不能停。内阁处理政事都是心惊胆战,因为万一哪里搞出个大灾大难的,整不好就崩了。

作为皇帝的王言倒是不担心,因为那是国库没有钱,不是他没有钱。

他以前的产业没有收归国有,更没有卖给他人,都是皇室内帑私产。那些产业,就是充当着国企的作用,负责兜底的。当然他有独家买卖,该垄断的还是会垄断,哪里有平白放出去给别的商贾的道理,该赚就得赚。

只不过近几年的生意确实不是太好,主要就是因为他的改革政策,有钱人都被收拾了。而他的那些产品,客户群体多数都是有钱人,可不是就受了影响。

当然那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他还有粮食盐铁茶等买卖。从南海那边拉过来的粮食,都是他的产业,虽然没有抬高价格,就只是平价卖,那他也不亏的。因为他购买粮食价格极低,最费钱的也就是运输环节。但他又不是空船去的,更加不是只运粮食回来,总能找补。至于盐那就更不用提了,渤海湾那一圈,都是盐场。若非实在生产跟不上,他都要开始平价卖精盐了。

所以说其他的生意受些影响,也无关紧要。更何况现在有钱人少了,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多的有钱人。

之前造反的时候,第一个半年就是他填补的,第二年虽然收入两亿,但是赤字也不小,他又补了很大一部分。也是这个时候,赵佶在每月初一大朝会听报告的时候才知道他多有钱,以前一年上供他百万贯都是打发要饭的。所以说如果真的有天灾发生,他也会出物资救援的,问题不大。

华夏三年,夏。

朱雀大街的地砖还是原本的大青石,虽然朱雀大街不是商业街,更是没有一家商场,两旁都是朝廷的各个衙门办事机构,但是街上的行人仍旧密密麻麻。

因为这里不禁百姓走动,可以随意熘达,而且每天早上六点升旗,晚上六点降旗,九百五十米的长街,五百九十名全副武装的羽林卫士,硬生生的一路正步踢过来,风雨无阻的奏乐唱歌升降国旗,威武极了。还有太庙、社稷坛那两个建筑,都是不禁百姓游览祭祀的,是以很多人有事没事的都会过来看看,求个五谷丰登发大财,求个祖宗保佑儿孙多福。

最关键的是,皇帝不时的就会出去熘达,不管走哪条街出去的,但回来一定是通过朱雀大街,很多时候都能看到皇帝。那可是皇帝老子啊,谁不想看看,谁不想跟着说几句话。

另外一点,也是虽然朱雀大街不经商,但是距离朱雀大街不远的街道,却是繁华非常,很多人吃好喝好都会到朱雀大街压压马路,感受帝国气象,坐在路旁提供的长椅上,堤了着酒瓶子赋诗作词……

“草民见过陛下。”

“我朝首倡尊老爱幼,老丈无需多礼。”王言笑呵呵的托着面前牙没了一半的老头子:“如今生活可还好?”

老爷子连连点头,咧着没牙的嘴笑的开怀:“好啊,比以前大宋的时候好太多了。草民世代匠户,家有三子,如今不是在将作监做组长,就是在外辅助修桥铺路。三个儿媳妇也都在城外的厂里做工,给的月俸也高。如今家中一旬能吃两顿肉,娃娃们长的白白胖胖,在学堂里读圣贤书。这都是陛下治国有方,爱民如子啊,能有现在的日子,儿孙也不用操心,就是现在死了都高兴啊……”

“哎,老仗啊,这就满足了?以后的日子必定是一天比一天好,可得注意身体,且享福呢。”

又说了几句话,王言摆手作别一脸荣光的老头子,带着两个护卫,一路跟人微笑点头,熘熘达达的顺着朱雀大街往回走去。他每个月都会出来城里城外的晃悠几天,跟各地来到这里的百姓说说话,了解了解情况。

真实情况如何他当然都知道,之所以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要把高高在上的皇权拉进民间,打碎百姓对于皇权至高的印象。毕竟不管皇权如何高,百姓吃不上饭都要造反的,近不近距离的也无所谓。

而且虽然锦衣卫监察天下,特务密布,但是总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上层权力的一个小疏忽,到了下边,那就是破家的灾难。他没事就在洛阳城内外熘达,也是给了一些人当面告御状的途径,对于下边的官员也是个威慑。

也是这样,他在洛阳城混的非常不错,在之前登基大典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见过他,之后他又总熘达,久而久之,现在洛阳城的百姓基本都认识他,都知道他是华夏皇帝。他也温和好相处,跟百姓多多交谈,亲自督促解决了一些问题,百姓们也就不怕他了。但他的威势并没有受到削弱,毕竟距离他狠手改革才过去三年多,虽然不算是杀的血流成河,但是干活的人可在那呢。

城外干活挨鞭子的就是了,都是原本洛阳有号的大户。现在都被收拾的不成人样,老惨了。

回来的点不错,他才走了没一会儿,正好赶上的降国旗。满意的看着羽林卫士一板一眼的摘下国旗,收队回宫,他这才继续熘达着离开。升国旗的时候才叫壮观呢,每天早上都是一大堆人,一点不比千年后的差,都是自发的和着音乐合唱。已经三年了,经过大力宣传,现在国旗、国歌的概念,村里得了癔症的二傻子都知道。

才进了朱雀门,迎面就看到王福生着急忙慌的小跑着迎过来:“陛下,陛下,大喜事,大喜事啊。”

本来操劳了半辈子,王言是打算让王福生退休享福的,但是王福生说伺候习惯了,呆不住。这么多年,也算得了信任,所以安排他做了内侍省的大监,从三品的官职,皇宫里的事都管,就是原本杨戬的职位,皇宫的总管,皇帝的管家。本来任此职的都是太监,老管家没净身就能任这个职位,随意进出宫禁,也算是显其荣宠。

“什么大喜事啊,如此匆忙。”王言脚步不停,继续往宫里晃悠着。

“陛下,咱们当年派出海的船队回来了,四日前在登州靠的岸。”

闻听此言,王言顿住了脚步,转头看着老管家:“是第几批?”

“第二批和第四批一起回来的,都是往东行的船队。信上说是在那边碰上了,正好第四批去的刚到,他们要走,这不是巧了嘛。两队人就又停了一段时间装货,这才一起回来的。先前交代的寻找高产量的种子,他们也都带了回来,说是生在地下,成熟了之后是串起来的一堆,亩产十石之多啊。陛下,是否召他们进京?”

看着激动的老管家,王言摇头一笑,摆了摆手:“不急,先找快地方,让他们从里到外的好好洗一洗,而后修养修养,从太医院调一批大夫过去,给他们检查检查身体,另外再看看有没有疫病。他们带回来的东西,也注意一下,都好好收拾收拾。等下个月,待他们养好了,再让他们随着货物一起来京。”

王福生点了点头,没再多说,陪着王言一路闲话到宫里,这才告辞离开去写公文,将王言的指示发出去。

吃过了晚饭,王言在新修建的高楼顶上乘风纳凉,想着老管家之前说的船队归来的消息。

这无疑是个好事,是个大好事。

他的任务是让人吃饱饭,吃好饭。以现在亩产三四石,也就是三四百斤的水平来说,怎么都是做不到的。毕竟就是现在这时候,他占了最大片的土地,一年产出的粮食都不够吃,还要从海外往回运。所以理所当然的,直接派人出海远航,去其他大陆寻找高产量的粮食以及其他的各种本地没有的种子,就是重中之中。老管家说的那个生在地下,成熟后串起来一堆的,当然就是地瓜、土豆。

地瓜、土豆的原产地,都是在美洲大陆,出海是必须的。早在他搭上了赵佶,快速发展之时,就已经在准备造船出海适宜。一开始队伍小,船也差。到后来,海量的人力物力砸下去,船是越修越好,派出去的队伍也越来越多。就是这几年他当皇帝了,造船出海的事都没停。有往东的,有往北的,有往南的。

这个时代,他也不知道出海遇到的会是什么,有多少人能活着,又有多少人发现了新大陆还愿意回来,所以他能做的也就是不断的往外派。到如今,已经派了九批船队出海。

如今回来的第二批,应该是在政和八年,也就是西历1118年,现在是华夏三年,西历1126年,整整八年时间。麦哲伦绕地球一圈才三年,现在他的手下用时八年。

当然不能那么算,他们的任务是出去找种子,是了解各地环境,他们要详细记录,要多方面收集各种东西,还有中间的走错路等等等等,能活着回来不错了。

现在有了亩产高的粮食,接下来就是大规模的推广造福天下了。

虽然早都受够了吹捧,但是又有谁不喜欢呢……

最新小说: 末世之绝对控制 嗨,国民校草 红警之末世指挥官 妖灵十二镇 星际致富日常 重案一组:刑警男神一起上 黑科技编辑器 我家有只修仙猫 星际女医霸 探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