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其他类型 > 龙腾股海 > 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国宝

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国宝(1 / 1)

第一百零一章禁止出境的国宝

随州博物馆编钟演奏厅,随州编钟乐团用复制的曾侯乙编钟演奏着《春江花月夜》、《楚殇》、《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的乐声由古朴而造型独特的编钟发出,仿佛音乐的精灵扇动着五线谱连缀而成的翅膀穿越千年而来,张小山们陶醉在编钟古乐那深沉浑重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交响而成的优美旋律中,似乎感受到了上古华夏文明引领一代风骚,笑傲寰宇的旷世传奇。

午餐完稍事休息后,美女教授孙艳提议要去领略随州“稀世之珍”的风采。夏军知道她所说的稀世之珍是指1978年在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经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这套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距今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哪怕在国内用原件演奏,也要由国家特批。

对教授的要求,夏军当然是无条件满足,但他还是说明了此编钟非彼编钟,乃复制件的情况。孙艳听后,坚持道:“这个情况我也知道,问题是我们无法去欣赏原件的演奏啊,只能欣赏随州本土的艺术家们用复制件进行的演奏了。何况我听说随州博物馆的这套复制件足以乱真,演奏水准也是一流的。”

众人也附合着纷纷称是。夏军立即行动,动用朋友圈联系上了博物馆的高馆长。高馆长也颇为豪爽,在电话里大声说:“夏总,没有问题,带着你的朋友们尽管来。博物馆今天下午本来就安排有演出,我负责请首席演奏师上台为你们表演就是了!

就这样,教授一行和张小山们才欣赏到了一流的编钟演奏。

舞台大幕落下后,陪同夏军等人观看演出的高馆长主动说:“夏总,等会我请大家近距离了解一下编钟古乐。这套编钟是百分之百按照原件复制的,可以说各方面的感受都和原件是一样的。”

待其他观众全部离开,高馆长首先邀请夏军的客人同博物馆演奏员合影留念,然后开始讲解。他带着自豪说道:“各位,呈现在大家面前是曾侯乙编钟的现代版,刚才就是它和演奏师们一起让我们欣赏了一场视听盛宴,现在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这套国宝。编钟是我国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这套编钟出自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因此被称为

曾侯乙编钟。

我们先看它的结构,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的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楚惠王赠送的镈钟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再看编钟上的铭文,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镈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挂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第三,我们来看编钟的工艺及其装饰,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锤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时出土。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木锤,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讲解到这里,高馆长拿起丁字形木锤敲击了一下上层的钮钟,钮钟发出一声清脆明快的高音,他继续讲道:“我们接着说曾侯乙编钟之音,它的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的音域自C2至D7,共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音域少两个八度,须知,其出现时间却早现代钢琴2000年。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最后说一下曾侯乙编钟的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的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高度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

高馆长介绍完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乐器群,纵然是他天天陪伴着这些国宝的“替身”,仍然显得心情激动。听讲的人们更不用说了,大家都为编钟这个中国古代高度文明的印证者感到兴奋、振奋乃至亢奋。

这不,亢奋的刘伟拿起长长的演奏棒准备敲击下层最大的镈钟,可能是近半年的阅历起了作用,他犹豫了一下,征询地问:“高馆长,我能试敲一下吗?”

“敲吧,夏总的客人,可以随便敲。”高馆长大度地表态。好在这些编钟是复制品,不是原件,否则,他的表态就不可能这么大度了。

听见夏总表了态,刘伟放心地敲击起来。他一带头,其他人也纷纷仿效,当起临时的编钟演奏员来。咱大中国的从众心态可真是根深蒂固啊。

美女教授孙艳天生有着探究未知的精神,体验了编钟的神奇后,又提出要去参观出土编钟的曾侯乙墓。

博物馆和曾侯乙墓同处随州城西约二公里的擂鼓墩,二者毗邻,夏军便带领众人步行前往。

在绿树成荫的景区公路上,夏军边走边说:“参观曾侯乙墓有必要先说一下墓主曾侯乙,他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从楚惠王送给他的那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死后,他被埋葬在擂鼓墩这处依山傍水,风水绝佳的宝地。”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擂鼓墩呢?有什么典故吗?”张小山问道。

“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庄王为平息宰相斗越椒的叛乱,亲自在此擂鼓,指挥军队作战,将士奋力搏杀,一举而平叛乱。因为这场恶战,擂鼓墩的名字流传至今。”夏军的回答简洁明了,他早已成了随州通。

说话间,曾侯乙墓到了。这次,夏军专门请了一位女导游来为大家讲解。

女导游自我介绍姓王,让大家叫她小王。“我们的墓主人是真正的大王,我这个小王可不是女王,只是刚好姓王而已!”她风趣地说。

小王的导游讲解将人们带入了历史,时光之机迅速倒带,将画面定格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战国早期。

彼时,尚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朝代,由于东周朝庭采取错误的国策,将国土陆续不断地分封给子孙乃至大臣,最后的结果是众多各自为政的诸侯国将全部国土割据一空,连周王室自己都没有了立足之地,寄居于诸侯的地盘苟延残喘,名存实亡。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称战国。

如果翻开当时东周的版图,会发现在汉水以东,大别山以西有一个不大的曾国。曾国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据考证,曾国其实就是《左传》里提到的随国,曾,随是一国两名。《左传》说随国是周朝封在南方最大的同姓方国,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其地位与作用有些像周王室在江汉地区的总代理。我们可以看到,曾国和楚国相邻,很多史迹都与楚国有关。楚国为了进取中原,实行扩张政策,随国是其中最主要的对象。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随国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国。

说起楚、随两国,还有一段轶事,那就是楚昭王曾经避难于随国。楚昭王十年即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和其胞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大获全胜,最后攻破楚国的都城郢。破城之时,楚昭王逃走,奔至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楚昭王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又急忙逃到随国,吴王阖闾随后率兵而至。随侯紧闭城门,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吴王阖闾在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随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的,你还是早点把楚王交出来,让我杀掉他。随侯坚决不肯,说:‘随国与楚国是友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没法,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楚昭王由此逃过一劫,心中充满了对随侯的无尽感激。随后楚国援军秦军赶到,大败吴军,夫概见大势已去,撤兵归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郢都回到吴国。楚昭王回国复位,下令楚、随世代友好,不相攻伐。随国在吴国大军压境的情境下保护楚昭王的故事,是历史上一个不背盟誓的佳话。

公元前440年前后,统治曾(随)国的诸侯王叫姬乙,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曾侯乙。这个曾侯乙个子不高,只有1.62米左右,可他既是一位的音乐家,又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卖一个关子,后文再为大家揭晓。

公元前433年,40多岁的曾侯乙病故了。楚惠王从西阳得到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为代父亲向随君的后裔表示不忘救难的恩情,特地为曾侯乙制作了镈钟作为祭器。

曾国虽小,君王的安葬却不能马虎。曾侯乙墓的椁室分为东、中、西、北四个室,椁室总面积有190多平米,各室之间的底部都有一个门洞相通,其形制有点像现代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墓主人的主棺和8具陪葬棺,1具狗棺;中室放置青铜礼器、乐器,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里出土的;西室放置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陪曾侯乙下葬的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共计15404件,其中青铜器多达6239件。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簠4件、大尊缶1对、联座壶1对、冰鉴1对、尊盘1套2件及盥缶4件等。从陪葬鼎的数量可知,在曾侯乙生活的时代,自商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因为先秦时代,对礼器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又以鼎的使用为核心内容。天子用鼎数最多,为九鼎,诸侯七鼎,大夫、士人又逐层递减。曾侯乙墓中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明显僭越了诸侯能享有的鼎数,已近于天子之制。

话说回来,为什么先前说曾侯乙是音乐家呢?这是因为陪葬品中有着大量的乐器,这些乐器按演奏方法可分为打击乐、弹拨乐和吹奏乐三类。打击乐有鼓、编钟、编磬,最珍贵的乐器曾侯乙编钟,是已知的当时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弹拨乐有五弦琴、十弦琴和瑟;吹奏乐有篪、排箫和笙。而且,数量庞多的乐器如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除乐器外,21具陪葬棺中殉葬的全部都是歌舞乐妓。所以说,曾侯乙还真是一位音乐狂人呐!

为什么说曾侯乙又是军事家呢?那是因为曾侯乙墓万件陪葬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

从曾侯乙的“口晗”,可以推测他还是美食家。古代王侯死后,嘴里面都要含玉,称为“口晗”。曾侯乙也不例外,而且他口中含的美食与众不同、数量众多,猪、牛、羊、鱼样样齐全,这些玉最大的像黄豆,最小的只有米粒大小。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曾侯乙墓又一国宝级陪葬品“青铜冰鉴”,它通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这个青铜冰鉴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它是曾侯乙用来冰(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而且曾侯乙还是古今中国人最早拿金饭碗的人呢,因为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器物里面有一款文物“云纹金盏”,金盏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重2156克,盖面和盏口下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盏内还放置有长13厘米、重56.45克的金漏匙一件。据专家认定,这可是中国最早的金器日用饭碗。所有这些,都表明曾侯乙生前的生活那是非常的奢侈,死后也要继续享用这些美食和高档器物。

说到这里,小小的曾国之君曾侯乙的形象应该从历史的烟云中浮现出来了。当然,这还要归功于考古工作者对曾侯乙墓的辛勤发掘,对出土文物的精心呵护,是出土的珍贵文物还原了历史,是考古学家们使这种还原成为可能。

告别了曾侯乙,告别了小王,夏军又热情地将大家请到了山庄酒家,他要为老同学及郢州的客人们举行送别晚宴。

晚宴以随州特色美食为主,其中一道美食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滋补上品。它是什么呢?想知道吗?请看下章。

最新小说: 诡婿 娇娇 为何恋爱游戏的女主不太对劲 彼岸军团 我成了恋爱游戏中的反派 穿成农女我捡个崽崽来种田 重生1994:从下岗工人开始 炉中因果 越狱公主 偏执上神的小祖宗又撒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