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被急切的声音拉回到现实,这才发觉自己眼睛有点热。还好是下雨,别人肯定不知道是泪水还是雨水。她摇着头道:“没关系,没有撞到,不用你赔。”说完转过身走了。那人不是杨宸,这也不是现代,就是长得极其想象而已,她没有必要把现在美好的生活代入到当年糟糕的情绪当中,嗯,就这样。宁王看着李昭的匆匆跑走的背影,脸上惊慌尴尬的神色慢慢凝结,取而代之的是深邃和不甘。他放下伞喃喃道;“阿昭,我确定那是你,你又回到我身边了。”这个世界真的有个人跟杨宸长得一摸一样,李昭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心头还有更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包含一点点的怨怼和欢喜,但是更多的还有些不知所措。她和杨宸是大学同学,他们都是学社会学的。这个科目很偏,也就预示着工作岗位很少,但也预示着,如果有合适的岗位会非常特别和重要。所以他们后来都在政府部门做科研。她的父母去世的早,在姨妈和姨夫家长大,高中之前的学费也都是姨妈和姨夫出的。所以她家的条件很不好。杨宸是县里的,父亲都是基层公务员,比她的条件好。但是跟那种一线城市比,还是农村,还是太落后了。他们两个工作三年,但是没办法在城市里安家。杨宸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他要在仕途上走的更远,更高,所以跟他们局长的侄女结婚了。这个女孩子的父亲,是比他们局长职务更高的人,然后把杨宸提干,安排到了国家信息部,是个非常有前途的位置,以后干好了,可能会成为上新闻的那些领导人。他一向是个有抱负的人,所以能干好。但是他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她的事,他偷偷的跟别人结婚,还一直瞒着她。他还是以未婚夫的名义跟她相处,他不让她知道他已经结婚有妻子了。她提到结婚的时候,他说要给她在城市里一个家,然后再结婚。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他们从大学一见钟情,十年的感情,她从来没想过他会欺骗她。因为他实在伪装的太好了。他将他的房产和存款都存在她的名下,给她编织美好的未来,甚至他们孩子的名字他都早早想好,叫做杨怀瑾和杨握瑜,他说要生两个,怀瑾握瑜,每个人都要有内秀,成为国家的栋梁。给你钱财,对你许诺未来,从来都是呵护着你,谁能想到他在做这些事的事情,其实已经跟别人结婚了?直到他出在在她面前的时间越来越少,她的电话他总是不接……再后来他的妻子出现在她面前,说她是个小三,说他转移婚内财产要告她侵权……让她不知所措狼狈不堪。这些事摆在眼前,她震惊的程度不亚于穿越过来。但是她不知道怎么责怪杨宸。杨宸告诉她,其实他在卖身,卖给妻子,博个前程,但是是为了给她一个家。已经没办法评价了,一个当之无愧的渣男,但是他在背叛全世界,可是对你还挺照顾的。所以她最后没责怪他。还了他给她的一切,反正她也没用过,然后离开了单位,去国外留学,重头开始,回国后在证券公司做精算师。这也是她和杨宸的不同之处。杨宸急功近利,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但是她还是觉得,富贵由命,但是先努力再说,实在不成也算了,不就一辈子吗?其实以前她就知道他们之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但是那时候太爱了,爱情可以让你容忍一切你们的不一样。她对杨宸是真的投入过,她想过要跟他白头到老,但是杨宸最后还是辜负了她,所以她怨怼。但是能在这样的世界中碰到一个那边长得一样的人,让她觉得自己好像不那么孤零零,又有点欢喜。而之所以最多的是不知所措,是她和杨厚照的关系。她爱杨厚照,杨厚照也爱她,但是那边世界的东西出现了,是不是有一天杨厚照会知道她的来路?这算是她最大的秘密,他们这样相爱,她该不该把这个秘密告诉他?李昭苦笑,又觉得没必要,可是因为没必要,又觉得这是欺骗。她真是个矛盾的人。车里秦姑姑见娘娘黑溜溜的眼珠转到左边,又转到右边,在放在桌边,然后叹息一声。秦姑姑:“……”这到底是怎么了?她问道:“娘娘,担心徐先生吗?”娘娘那么善良,现在最担心的肯定是这件事了。李昭:“……”她点头:“担心是肯定的了。”但是方才不是。她又道:“我想写田娃杀害珍珍的完整报道,真正还珍珍一个公道。”秦姑姑问道:“是因为之前那家报馆的事?”李昭点头。跟风的那家报馆吃“人血馒头”,今天又派记者来了,不知道接下来怎么报道呢。所以她应该还原真实事件。至于销量和影响力,她都不怕别人超过他。第一,她的印刷设备是别人比不了的,她的动作会更快,印出来的东西更多。第二,她还往政府部门摊派呢不是嘛?“可是这一切,还是要征求徐先生的同意才行。”秦姑姑道:“感觉徐先生为了珍珍,能让您写,我们也是为了他好啊。”他的女儿已经死了,好不好的他可能不在意吧?但是必须要让活着的人明白,杀人者才罪无可恕,受害人哪怕有小错误,都不能成为被杀的理由,何况珍珍连小错误都没犯。李昭和秦姑姑回到报馆不久,顾岚青和宋涵佩进来了。宋涵佩因为杨厚照那句,没事也少来,几乎就不来了。人家也是有脸有皮的男人,干什么要受别人数落呢。所以这次他过来,李昭还挺奇怪的,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因为跟顾岚青一起送徐长远回家,然后顾岚青说了他们报馆的现状。宋涵佩道:“李娘子,您也聘我做您的记者吧,顾兄在徐家跟徐先生说要报道珍珍的事,徐先生同意了,我想跟顾兄一起写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