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璁就指了指村中心道:“难的其实不是三师弟的父母,而是他们族长,族长不答应,三师弟的父母就会一直反复。”
“而且……”
王璁扭头看了一眼似乎很乖巧的陶岩柏,道:“最关键的是,三师弟得考上度牒,要是考不上,俗世的这个身份对他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潘筠惊讶:“那你怎么不拦着我?我这都把人得罪完了,我现在去挽回一下他父母还来得及吗?”
王璁笑道:“来得及,每两年他们就要闹一次,闹过就又好了,只要三师弟本事在身,他们就不会真的要跟三师弟断绝关系。”
潘筠放下心来,抚了抚胸口,问陶岩柏,“你觉得自己考不上度牒?”
陶岩柏小声道:“我打算明年去试一下,要是能考到入试单,我就花钱让我爹去衙门走一趟。”
潘筠就看了一眼陶父,觉得让陶父去挨板子,让陶岩柏获得进一步考试的资格有点难。
而且,并不是挨完板子,陶岩柏就可以去考试了,陶父还得异地服役一年呢。
潘筠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们父慈子孝,你爹可能还会为了你的愿望冒险一把,但你们父子的关系如此……你还是熬到及冠之后,自己试一下能不能考中吧,考不中也就是打八十大板,我到时候给你几张黄符带着,让你屁股和腰不是那么疼。”
和后世之人的认知有些出入,这个世界,很多父母都是开明的,并不阻止儿女出家。
哦,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家可以躲避劳役赋税。
所以老朱准备了很多政策拦截百姓因利而出家。
其实,也是一定程度上防止父母遗弃孩子。
大明,除非溺子,否则遗弃孩子还是习惯性的把孩子往寺庙、道观门前扔。
三清观是因为建在山顶,太高了,山路又崎岖,所以没人跑到道观门前丢孩子,但山下的玉灵观、灵济庙、福庆观和福源寺等可没少收被遗弃的孩子。
狠心人多,但狠不下心来的父母更多,所以在宋元时,很多父母都是把孩子养到几岁时送到寺庙道观出家,以确保孩子能被寺庙道观收养,可以活下去。
老朱的政策就是针对这部分父母。
他的逻辑也很简单。
小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来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所以,未成年人,其父母要是让他们出家,他们就有罪。
但,律法难下基层,大部分时候,送孩子出家是属于民不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