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其他单位或人,出了这样的事情要么一笑了之,要么被领导骂一顿完事。但这个事情是发生在军队里,这个喇叭就成了军用物资之一。这个公务员的行为虽然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性质和战士拿着没有保养的枪,开着没加油的战车上战场的性质是一样的,绝对不可容忍。这个兵的军营生涯,将在养殖基地和那些鸡鸭一起渡过了。
另一件事是关于三连排长骆振光的,据说骆排长在禁闭室里差点用皮带自杀。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写总结的种纬再也坐不住了,专门和高连长打了个招呼去团部探望了骆排长一下。
探望归来,种纬禁不住有些失神,他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骆振光那灰败的脸色让种纬感觉到,新兵连时的那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骆排长不见了。如今只有一个精神已经崩溃,意志已经被埋葬的骆振光。
骆振光告诉种纬,他不会再去死了,不会再干蠢事了,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军人生涯即将结束了。这对他这样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来讲,和死没什么区别。但和那四名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战士相比,他这些又算得上什么呢?毕竟自己还活着,自己的父母还可以见到自己这个儿子。可他们的父母呢?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种纬对骆振光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实战和训练的差距就像纸上谈兵一样,完全是两个样子。骆振光告诉他,在枪声响起的那一阵子,他的大脑完全变成了空白,军校所学的一切一切全都记不起来了。哪怕到最后被老兵们的骂声激得带人冲上去,也只敢抱着枪趴在那里,心中想着的却只有如何让自己活下来。
拿起笔来,在草稿上写下“心理素质”四个字。现在,总结已经写了快二十页,却感觉还有好多内容没写完。
他再次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新的标题:复盘,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首先,即便是特一连担任搜索任务,恐怕也难以避免严重的伤亡——种纬写道,在他看来,那样的地形无论是谁和匪徒遭遇,都难以避免瞬间被压制的局面。也许换上三班那样都由老兵组成的班,伤亡会小一些,但要实现零伤亡,难!
他很理解三连官兵在那种情况下所面临的心理挣扎,在那种环境下面对着战友的伤亡谁都很难做出决断,尤其是这些在和平环境下的军人们。
种纬不知道的是,他现在写下的这番话,将来为他赢得了三连全体官兵的尊重。
种纬继续写着:单兵素质……可以弥补接触型伤亡吗?可以减少,但完全避免几乎没可能。
搜索尖兵……人数,战术素养……携弹量……。单兵素质不行,携弹量太大也不可能,即便是老兵……
心理素质……必须进行心理准备和心理治疗。部队可参与执行死刑,提高战士的心理承受力;应该安排心理医生,对干部战士进行心理治疗和疏导……
武器配备:如果有火箭筒等武器,在那种环境下的应用是否可行?未必!火焰喷射器是否可用……安全运输又提出了问题……不是大规模使用问题多多。遇上躲避在特殊地形的匪徒有较好的效果。但自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对国内使用频率较低。
枪榴弹和掷弹筒……不够精确,但特殊地形有效果。可以吊射……
军犬的使用……需要对军犬进行充分的训练,搜索和追踪课目目前没有……而且建议使用一些中国本土的军犬,再遇上类似的情况可以代替人冲锋,分散歹徒的注意力。
临战指挥,考验的是一线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第一线的指挥员可能是排长,也可能是班长,没人能替代他们……
车辆太过单一,特殊地形不具备通行能力……
又一天过去了,种纬还没写完。他觉得自己又找到了新的目标,这次没人能像父亲那样教自己,他必须自己努力。
第二天是全团连以上军官大会,会议重点就是这次作战任务的总结。种纬不知道的是,他已经写完的一部分总结被高连长递交给了团长。
种纬还在写着:展望,能否交出合格的答卷?
特警团需要实战的洗礼,以提升人员素质……
武器和人的配合,形成适合处置突发事件的小规模战斗小组……要求精干高效,人员分工协同,专业化……
武器应集成使用……包括军犬,车辆,通信设备,各种武器携行……
常规武器应……长短枪搭配,应对特殊地形的武器,潜望镜……技术上难度不大,但不是标配,可以自己做……
防护装备……防弹盾牌,防弹衣……
第三天,是全团指战员送别牺牲战友的日子。以往气氛欢乐的大礼堂,现在已经变成了送别战友的灵堂,充满了悲恸的情绪。
四名牺牲战友身上覆盖着八一军旗,由八名礼兵分左右护卫着他们。四位烈士的正装照片悬挂在灵堂正中,年轻到略带青涩的面容上,还依稀可以看到淡淡的笑容,高高在上的俯视着他们昔日的战友们。他们的父母也已经被接到部队驻地,在一边哭哭啼啼的陪伴着他们的儿子在这世上的最后时间。
低沉哀伤的哀乐声中,全团官兵以连为单位肃立,静听团长袁以刚为四位烈士致悼词。根据四名牺牲战友生前在剿匪战斗中的英勇行为,集团军授予四名牺牲战友烈士称号,荣立二等功。
在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前,种纬已经被告知这次任务他只得到了一个通报嘉奖,倒是副排长左震因为连续击毙两名匪徒而得了一个三等功。按常理,种纬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个三等功的,但因为他前次打伤人的事情,让他这次任务的评奖受到了影响,能得到一个通报嘉奖已经是不错的了。
当然,前次事件的处罚也变成了在全连面前作出检讨,这种不轻不重的解决方式。对此,种纬没有任何的异议。他知道,部队本来就有就死不就生的传统。和已经牺牲的战友比起来,自己毕竟还活着,把功劳给已经去世的战友也是理所应当的。
自抗美援朝之后,襄城团还没有发生过一次牺牲三人以上的重大伤亡。因为训练伤亡,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原因,使战士在服役期牺牲去世的,都属于偶尔发生的事情。这次因为处置突发事件而造成了重大伤亡,自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驻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都派人前来吊唁。邻省公安厅、下属公安机关、罗山镇和罗山矿相关人员也派员来吊唁。驻地市电视台、电台和报社,也派来了新闻记者和摄制组,如实记录下四位烈士离开亲人的最后时刻。
当32名礼品托起烈士的灵柩,向停在礼堂外的四辆灵车走去时,列队相送烈士的队列当中突然有人嘶喊了一声:“班长!”
接着,一名战士跑到手捧照片的家属面前,当场跪倒在地,哭得泣不成声。在他身后,三连陆续有十几名战士都跪了下来,面对着昔日的战友做最后的绝别。
“班长,你放心,以为我给你爹娘养老……我一定……”那名战士一边哭泣着,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直到被另几名同样哭泣的战士架到一边,烈士的灵柩才得以登上灵车。
队列中有人低沉着声音说道:“那个兵就是被李班长救下来的,去年兵,反应慢了一点……”
种纬已经听说了四名烈士牺牲的前因后果,知道那个和自己同年参军的战士,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反应太慢,等到他的班长把他扑倒才逃过了一劫。可惜他的班长在扑倒他的时候已经中枪,还在他的耳边安慰着他:“别慌,一会儿就会有人来救我们……”
不幸的是,后面前来救援的战士们当中,又有两名战士为了救护自己的战友牺牲了。
当灵车启动时,遥望着那包裹灵柩的血色军旗在秋日阳光中渐渐远去,全体特警团战士低声唱起《送战友》,为与自己同样年轻的战友做最后的送别!
追悼会结束,种纬如鲠在喉,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到总结的最后一部分上——空谈,不如加强实地对抗训练。
在最后这部分总结中,种纬提出现场复盘这次任务最后山洞的战斗的环境。以模拟守洞的方式,试验不同情况下搜索队伍发现敌人的方法和反应时间。找出第一时间发现匪徒,降低接触时的损失的办法。
同时他还提出,应该尝试其他多种进攻方式是否可以解决战斗,并评估火箭筒、枪榴弹、火焰喷射器等不同武器的毁伤效果。
在战斗人员的组成上,他建议应进行不同班组,不同强弱战斗人员的搭配,务必摸清不同人员素质组合情况下,面对同样地形的战斗力水平差距,找出关键问题以解决之。
另外,种纬还针对传统的尖刀班排式的人员组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人员配备方式适应战争年代的大规模战场,却不能适合应对突发性作战任务。而且如果出任务的都是老兵,那对新兵意味着无实战可以接触的窘境。其他人员作战能力也无法提高,在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时处置能力必然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