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混血八旗 > 第七百二十八章 恭王党的瓦解

第七百二十八章 恭王党的瓦解(1 / 1)

两宫太后计划修理奕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筹划了许久的一盘大棋。太平天国和捻军了账之后,朝廷的重点就从平定内乱转移到了内斗,内斗的巅峰便是肃顺送命。肃顺的死是一个高峰,但却不是结局,两宫太后搞死了肃顺之后,马上便把矛头对准了奕欣。奕欣劳苦功高,但是他才是最危险的人。

奕欣和咸丰竞争皇位等等,都是二十多年前的老黄历了,如今要对付他,主要还是因为因为奕欣的实力太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永远都是这样,要讲究中庸平和,这种事没有对错可讲,只要是能力强、势力大的一律剪除,无论你是否对国家有益。当年咸丰针对果兴阿的时候,果兴阿也没有明显的异常举动,而且对大清有极大的功劳,可是因为果兴阿的能力太强、军力太强,朝廷便一定要干掉果兴阿。

曾国藩拿下南京的之后,朝廷论功行赏,民间也是普天同庆。奕欣更是获得了朝野的高度肯定,颂扬他是“豁达大度”、“定乱绥邦”的“贤王”,甚而一度形成了“只知有恭亲王,不知有大清朝”的局面。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光芒四射的奕欣身上,两宫清晰地感觉到皇室正宗的光彩已经渐被奕欣所掩盖。这让慈禧和慈安犹如芒刺在背、鱼鲠在喉,她们不能坐视奕欣的异军突起,更无法容忍皇室正宗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所以她们联合了肃顺,发起了对奕欣的第一轮打压,也就是撤销奕欣议政王头衔的事件。

被修理之后,奕欣老实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的枪口又都对准了张扬跋扈的肃顺。可是当肃顺倒下之后,大力推动洋务的奕欣,便马上又露了出来。而且恭亲王执掌内廷外朝大权之后,干了一件非常明智,但却很挑战大清皇室底线的事——外省督抚尽用汉人,大力压缩旗人所占比例。全国十名总督,除湖广总督官文一人之外,其余九人都都是汉人,至于十五省巡抚,则是清一色的汉人。而且九名总督中,湖南人占了五个,各省巡抚中,湘淮军将领也占大半。这些被提拔重用的汉人大员,全都对奕欣感恩戴德,私下里过从甚密。七爷奕譞进宫给自己哥哥配药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这又是一个肃顺!”。

奕欣大量的启用汉人大员,抑制旗人官员,还真和肃顺是一个理由,因为汉人官员靠谱。相对于玩物丧志,靠着特殊关系谋求晋升的旗人官员,汉人官员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艰难的爬上来的,所以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远强于旗人。而且汉人有将近四亿,旗人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够,同样是一万个人里出一个人才,汉人的比例也更多一些。这是自然规律,不是谁刻意营造出来的。反倒是大清前期,旗人官员居多,才是朝廷刻意弄出来的不合理现象。

恭亲王党羽众多树大根深,已经让两宫极为不安了,他亲近北满州和洋人的态度,更是让两宫反感到了极点。果兴阿是叛徒,洋人是强盗,都不是好东西,虚与蛇委一下就是了,奕欣这么上心,分明是挟洋自重,挟果自重,以便揽权。所以慈禧和慈安一定要寻找机会打击恭亲王,让朝廷上下都知道,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才是清王朝的最高主宰。其他人,包括劳苦功高的恭亲王在内,都不过是她们驱使的臣仆,都必须向她们效忠。

奕欣管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自然而然的与外国人和北满州接触的机会便多,这是职责所在,他与各国关系僵硬才叫失职。凭良心说,奕欣未尝没有固势自保的心思,但主要还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超越职责的交往,奕欣也干过很多,不过他也是为了国家。办洋务,发展工业,不和外国人及北满州交往,他奕欣自己可变不出机器来。

奕欣大力任用汉人,其实也和办洋务、兴工业有关系。儒家学说、孔孟之道,都是汉人发明的,他们自己自然也就学的更加透彻一些。所以汉人官员们,面对汹涌而来的洋玩意儿,虽然不欢迎,但排斥的也不是特别厉害。一代大儒曾国藩,更是到处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奕欣办洋务,必须要地方上的支持,这些汉人官员自然就成了首选。

八旗入关以来,旗人们倾心汉化,经史子集、繁文缛节,该学的不该学的,全都学了个遍。但这临时恶补和千年传承的底蕴毕竟不同,八旗子弟们学会了骨架,却丢失了灵魂,成了一群穷讲究的书呆子。朝廷里排斥一切先进东西的老顽固,旗人是汉人的好几倍,而且带头的全是旗人。动不动就把祖宗成法,圣人教化搬出来,口口声声的以夷变夏。这帮脑子短路的家伙早就忘了,八旗的祖宗成法,应该是采蘑菇和打猎,哪有什么圣人教化。所谓读死书,死读书的,就是这帮大傻子。眼望世界,明晰国际情况的奕欣,自然看见他们就头疼。尤其是八旗书生的优秀代表倭仁,奕欣看见他就不烦别人。

奕欣做的事不算错,而且的确是为了国家好,但是权利斗争,从来不问对错。大清朝不搞洋务,一时半会也亡不了,所以慈禧和慈安并不在乎奕欣的努力,反而很在乎奕欣的势力。按照两宫太后的部署,同治亲政之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打压奕欣。碍于奕欣的滔天权势,眼下还不能做的太过火,但也要竭尽所能的敲打他。

按照原计划,奕欣还能过几个月的舒心日子,然后才会遭受从御史弹劾开始的一连串打击。不成想今天同治抽风怼上了果兴阿,一切的计划都被打乱了。临场发挥能力很好的同治,突然就给奕欣来了个措手不及,完成了对奕欣完美的一击。慈禧和慈安躲在乾清宫里,便是给同治托底的,以免这位不良少年玩脱了。不成想,同治的尺寸和火候掌握的非常好,不但压下了奕欣,而且非常完美的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新官上任三把火,小皇帝这第一把火烧的非常漂亮,两宫也就没必要再出来了。

事情若是到此告一段落,不过是大清的又一场权利斗争而已,可惜慈禧和慈安要打击的不是奕欣一个人,而是整个恭王派系。霸道的湘军体系,慈禧和慈安也不敢搞的太激烈了,只能给他们找点小麻烦意思意思。态度比较端正的淮军体系,则是慈禧和慈安的大力拉拢对象。剩下的那些没有军事实力支撑的恭王党,便全是慈禧和慈安的打击目标了,一个也不能放过,只有彻底搞定了他们,恭王才能真正的臣服。

但是这些不掌兵的家伙也不好惹,他们多是地方上的实权派,他不治军,但是他们管民。对付这些人可不容易,动作慢了吧!根本起不到作用,动作若是快了,大清的天下也就一起跟着乱了。而且这些人也根本就不适合撤换,他们管着多半个中国,而且大多集中在繁华的沿海、沿江地带。若是把他们都换了,不但地方上会乱,进而引起朝局的震荡,而且大清的财源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失,捉襟见肘的朝廷可经不起这样的震荡。所以慈禧和慈安,只能以一些小手段来打击他们,让他们觉得跟着恭亲王走下去便是断送前程,瓦解他们的意志,才能把这些拉到自己这边来。

这些地方实权派,身上的毛病可是不少,贪污腐败、营私舞弊,那样也没少了他们,但是这些借口却是不好用的。这些毛病,大清九成九的官员都有,处置责罚一两个人,并没有什么所谓,可若是一下子弄了许多人,可就麻烦了,必然会导致官场人人自危,引起全面性的反弹。大家都有的毛病不能用,必须找一些这部分恭王党独有的毛病出来。这个毛病很好找,因为恭王党们正同时干着一件别人不干的事,便是洋务运动。

因为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引发一些阵痛,所以除了少部分既得利益者和开明之士,大部分都是反对洋务和工业的,尤其以社会最底层的小民们为甚。奕欣被降爵的第二天,鹰派大佬们便纷纷上书痛打落水狗,他们也不提恭亲王奕欣,全都把矛头对准了奕欣手下办实事的人。朝野上下声援他们的人也不在少数,鹰派的对奕欣的攻伐,很快便上升到了为民请命的高度。

得了两位母亲的指点,同治皇帝本就蓄势待发,有了这一炉子热炭,当即便从善如流了。各地的洋务标兵们,除了依旧在欧洲赔礼道歉的崇厚躲过了一劫,其他的无一幸免,全都因为曾经的功绩,遭到了朝廷的斥责。广州、上海、武汉、青岛等地的几个洋务小能手,更是全都被罢官夺职。曾经肃顺麾下的马仔,如今奕欣的干将,登州知府柯以平,因为和北满州关系密切,工业发展最为突出,更是直接被发配乌鲁木齐。恭王党的势力瞬间便土崩瓦解,各地实权人物纷纷改弦更张,归顺了同治大帝。

一连串的打击,让奕欣“事无巨细,愈加夤畏之心,深自敛抑”,可谓进一步退三步,举步维艰。而且随着奕欣的颓废,大清帝国刚有点新气象的洋务工业运动,又沉寂了下去,甚至落在了倍受果兴阿打压的日本明治政府后面。

最新小说: 天空中一朵云 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我在大唐是传奇 这个暴君,我养的! 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 皇叔 隋唐:从突厥入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