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遇上困难,为职业发展迷茫之际,余多都努力回想:自己究竟是怎么走上人力资源道路的?
答案可以用“凑巧”概括。
她没有规划,见恰巧有机会,而手上的工作实在有够无聊,领导似乎还很看中自己,于是就想也不想的上路了。
如果她能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她会考虑财务、供应链之类,至少带点技术的。对,她觉得人力资源缺乏技术,入门门槛低,要做好却极其不易。
世上没有如果。
余多是苦孩子出生,所以她不怕吃苦,这倒是她的优点。
上千号人的工厂,流动率大得惊人。
刚开始,劳务公司求着工厂的人力资源部,希望录用他们推荐的人,可好景不长,很快就变成工厂求着这些劳务公司了。
“我手里有人”是劳务公司翻身的经典陈词。
招聘经理拿着劳务公司的回扣,滋润了五六年,后见风头不对,及时抽身,自己创业去了。
下面的小员工就没这么幸运了,于是,余多开始满中国去找人。
找到一个西北小地方的职业学校,通话中似乎能感觉到对方的淳朴,余多看着人头空缺数字,毅然申请出差。
五个小时的火车,两个小时的汽车,还有一个小时的小毛驴车,等到达的时候,余多已经是灰头土脸。
闻声不如见面,面前的校长很拽,公然问余多:有没有赞助费?
原来联系这校长的人不少,有公司人力资源的人,也有劳务公司,他攒着一把学生做筹码,等着最高的开价。
余多站在一个小山头上给自己经理打电话,断断续续的通话中,她听得最清楚的就是:没有。
好吧,这趟算是白费了。
然后余多学乖了,没有再出过这么远的差。
还是领导办法多,把工人的招聘整体外包出去,让一个劳务公司运作,自己的人负责支持协助对接。
这劳务公司做事风格凌冽,直接在同行别的厂门口打招聘广告,屡屡被保安驱逐,却愈挫愈勇的架势,战火从厂区门口延伸到宿舍区门口。
余多刚开始认为外包是浪费钱,看到这里,不由暗暗佩服领导的手段:这么出格的事儿,自己人肯定做不出来,只能让第三方出头。这样,公司间人力资源聚会,大家可以继续谈笑风生,探讨着高大上的问题,比如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
当然,凡事都有弊端,这么激烈的人头争夺战,直接引发了各个工厂间的薪酬竞争。很简单,你要挖人,就得出更高的价码。
拉锯了一段时间,各工厂都受不了了,便坐下来进行“和平会谈”,结束了这场角逐。
与此同时,市场人力供给发生了些变化,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这个二线城市;各地职业学校雨后春笋般狂长一波;再加上许多大学生被批评眼高手低,被建议从一线做起。这些,都帮助了这场“和平会谈”的成功。
余多在这个时候换工作了,原因说来简单,她当时工资2478,而新公司给她3500,这笔账面儿上太容易算了。
除了钱,还有一个好处是:她的职责从单一招聘,变成全面的专员,涉及培训、行政、安全领域。对方是一家新建企业,开始的人力资源人手并不准备放那么足,所以职责就并到一起,后期随着发展及需要,才考虑人头增加,及相应的工作细分。
当然,这一点,余多当时并没有深入思考其中价值,她只是想着:反正年轻,多干点虽然累,睡一觉醒来就好了,力气这东西,是可以免费恢复的。
还有一点好处,余多倒是考虑了,就是这公司的地点,她可以回家了,立马想到不用花钱租房了。
这穷孩子实在有些惹人生气,若她当时愿意花钱,可以在那二线城市买房、落户,就算没有家里支持,买个小点的,首付肯定没什么问题,有公积金贷款,大不了还久一点。从后来房价涨幅来看,这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的事儿。
可这糟心孩子那时只想着:不给银行打工,不给房东打工。
不过还好,凡事都有双面性。余多的家乡后来也发展迅速,相对一二线城市,人才竞争又没那么激烈,倒让她的才能亮眼起来。
她在这家单位干了三年多,这三年,是她飞速成长的三年。用她母亲的话说:你看人的眼神儿变了,似乎一下子能看穿内心;好像也变聪明了,不再傻呵呵的,连话都不会说。
余多嘿嘿,心想:这都是有代价的。
最辛苦的时候,一下班到家,往床上一躺,余多就能睡着,母亲喊她吃饭都不醒。
也是在这家公司,余多开始真正接触到人情冷暖。许多职场言论,建议员工把公司当家,洗脑说努力奉献必能换来值得的回报,余多暗暗摇头:公司永远不会是员工的家,雇主跟雇员,只能是合作关系。
工厂里的生产经理,是总部调过来的,挺传奇的一个人物。据说他最初加入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个生产操作工,做了一年,升职到了班长;又做了三年,升职到了生产协调员;再做了五年,升职到了车间主任;又做了三年,赶上新厂的机会,便申请成了生产经理。当时他的孩子才出生半年。
背景听起来挺让人佩服,余多却不大喜欢这人,不是个人情绪喜好,而是工作配合中的一些细节,让她觉得这人看人的眼光有问题。
一个计划工程师的岗位,这位生产经理足足面试了二十个人,却没有看上的,给出的理由很奇怪,比如:眼神不够亮、嘴唇太薄之类。
看着迟迟无法关闭的岗位,余多动了心思,她研究了这位经理的背景,根据日常喜好观察,重新物色了一个候选人:一样基层出生,学历是后续再教育的,看起来一副任劳任怨的老实样。
生产经理终于看中了。
结果,这位候选人的性格测试结果却没有通过,一个关键指标:心里健康度不合格。
没关系,在简历的海洋里游了一天,余多又找到个类似的。
也看中了。
悲催的是,还是心里健康指数不在正常范围内。
这下,这位生产经理火了,他觉得没面子,就把余多投诉到总部,说她不够专业,似乎这样能转移别人对他眼光的质疑。
余多委屈大了。
本来,应该第一步做性格测试,合格后再做后面的面试,但新厂还没有安装这个付费软件,只得在纸张上做,然后扫描给总部,由小助理录入电脑,再把结果发回来。这一来一回,一天肯定需要的,毕竟人家助理也挺忙,不是随时待命的。
再加上工厂所在地比较偏僻,那时候公交车还没有通到里面,候选人从最近的站台下车,得要走半小时才能到工厂。
余多考虑到效率,也是出于方便候选人角度,让人家少跑一趟,便提前安排了面试。大部分候选人都没出过这样的问题,没想到这位生产经理手里连续出了两起。
还好,总部人力资源同事知道余多辛苦,又是个老实的,没有批评她,甚至都没有提,三个月后,新工厂有了这个软件,可以即时出结果了。
余多是从这生产经理口中知道这事儿的,当时在年度绩效总结上,这位仁兄再次明确表示对余多的不满,把招聘不到人、一起无损失工时事故都归到她的失职。语言组织,一听就是早有准备的。
余多听完很伤心,但她想了想,从结果角度,对方没有夸张,都是自己职责范围,虽然有客观原因,也有其他人的职责,但她自己肯定需要承担一部分的。于是,她老实的认了。
在绩效打分的时候,她还傻傻将自己排到最后一名上。结果公布,还有一位将她放到最后一名,应该就是这位生产经理了。
不过,倒也有一位将她排到第一名,其它都排在中等甚至偏上位置,这让余多好受多了。
后来想想,她有点唏嘘:自己也太实在了,至少应该解释一下,特别是排名,不说自己把自己排第一位,也不应该排最后一位吧。
更让她自己不解的是:她当时还把另一位有竞争关系、私下不算和睦的人事专员排到第一名上,真是脑子抽风了。她当时就是觉得人力资源部真辛苦,自己这里怕是指望不上了,希望同事能有个公平对待,多拿点奖金。
真是……善良!
余多是个不记仇的,这事儿让她伤心了一会儿,很快又一头奋劲的开始干活儿了。当然,这位生产经理表面还是客客气气的,也算合作,余多就更不多想了。
那年年度体检结束,这位生产经理就开始请假,后来听说得了癌症,已经是晚期。家里卖了房子,全力给他救治。
半年以后,听说总部做了人事调整,将这位生产经理降至生产协调员的岗位,一年以后,又降至班长。
余多觉得单位挺无情,等着看什么时候把他降至操作工,甚至解雇,却很快等来对方过世的消息。那时,他的孩子才四岁。
死亡之前,回到原点,这十几年的辛苦算什么?这让余多震撼,同时也看清了雇员和雇主的正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