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信都城先天不足,地处一马平川的平原之地无险可守,衡水流量有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
中令系志才手持牙笏,侃侃而谈。此事已合议多遍,不用看笏板上的小抄,他也能说个**不离十。
张涵高居在阶上,身体微微前倾,双目炯炯。
迁都之事说过好些次了,但群臣众说纷纭,张涵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众所周知,信都并不适合作为大齐的京都。眼下问题的关键,不是迁都与否,而在于迁都到哪里去。大致说来,有雒阳、长安和临淄三城可供选择。
雒阳和长安多次成为各朝的京都,自有其优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临近大河水源丰富,关塞里有很大一块平原,其上河渠众多,沃野千里,足以养育数百万人口。这些都是它们的优势所在。而且,雒阳居于天下之中,城内的宫殿民居虽然被烧掉了,然有东汉的底子在,条件还是不错的;长安居于关中,地势居高临下俯视中原,曾是西汉的京都,战略上也很有优势。
不过,关中饱经战乱,已是残破不堪,人烟稀少;雒阳稍好些,迄今也没有恢复元气。况且,张涵也知道,华夏未来的重心将会向东转移。湖广熟天下足,这话在后世是人人耳熟能详,而东北平原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后世的南京、北京尚未发展起来,张涵想了下,也就放弃了。
临淄的条件却也不错。青州地势狭长,两面临海,一面靠河。在此时此刻依然是天险所在。张涵苦心经营二十年,青州发展迅速,沃野千里自不待言,又物产丰富。有渔盐之利,盛产陶瓷、糖和蒲陶酒等物,驰道纵横交通便利。隐隐为天下地商业中心。
此外,此时交通不便。人们乡土观念重。朝中重臣除了张涵的嫡系外,多来自青、冀等地,如今张氏已迁移到了青州东莱,又是龙兴之地。故而。临淄的呼声也是很高。
如此说来,似乎临淄更合适地样子。但是,除了茫茫的大草原外。西域也是张涵重点经营的一个目标。接下来,西北也是重中之重。若是以临淄为都,这辗转下来,可就不下万里了。想想山河四塞、百二秦关的关中之地,将之交予何人方能安心,也是个难题。张涵自然有信心控制住群臣,然他此时地所为就是后代子孙的规矩,一个不好便会后患无穷,不仔细可是不行。
可惜,京都一定便要大兴土木,不能再迁移了…
这些杂七杂八的思绪一掠而过,张涵还没有拿定主意,戏志才地湖却已告一段落了:
“戏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