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高兴的在欣赏自己换上去的钨钢盔甲。
我知道有了这一层身体防御,至少整个战队的斗战能力都会提升一倍。
很多时候可以忽略对手的非致命劈刺,直接去拿武器攻击对手的要害,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胜算。,
事实上人类自从中世纪时代起,就出了很多著名冶铁的工匠。
欧洲自中世纪开始,由于人类对铁矿石的开采技术能力提高,冶铁技术随之而来的不断提高,士兵盔甲的防护功能也越来越强。
促使欧洲各国的冷兵器进入了十字剑时代。
在这一时期,苏格兰的克雷默长剑,和条顿武士的骑士剑较为有名。
在英国民间传说中,英雄们的手中经常握着一把形制巨大的克雷默长剑。
这种剑的长度通常为1.5~2米,形制简朴,呈十字架形状。
克雷默长剑又名苏格兰阔刃大剑,苏格兰高地民族的重型剑,剑重3公斤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6公斤。
由于剑体长大,典型的克雷默长剑往往在剑柄后端配有平衡剑身的球形饰物。克雷默长剑的威力非常强大,很适合在混战中与敌方的重型步兵肉搏时使用。
见电影《永敢的心》威廉华莱士的剑。
其主要的威力是大力劈砍,也能用来抓住剑的中后部,不开刃部位,像矛一样的穿刺。
条顿武士剑也是当时中世纪,一种比较有名的十字剑,它在15~17世纪之间流行于德意志、奥地利和瑞士。
不过,这种剑可不是一般人都能使用的,它的长度约为1.8~2米,只有身高臂长的勇士才能将它舞动起来。
条顿武士剑装饰华丽,剑身上伸出两个带刃的小枝,有时还带有锯齿—之所以要做成这么奇怪的样子,是为了增加劈砍时对敌人盔甲的破坏力。
此外当时很有名的还有维京斧:北欧“狂战士”的巨刃。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海盗们,曾纵横四海,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都留下了其强势肆虐的痕迹,他们一路烧杀劫掠,强暴当地土著民妇女,并将自己的血脉基因渗透到欧洲各个民族的血液中去。
对一个维京人来说,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两样东西:一是战船,另一个则是战斧。
战船用来穿越海洋,而战斧则用来征服敌人。
维京斧是单面的阔刃斧头,有着月弧的曲线,也有两面的。
由此发展形成的“炼狱”阔刃斧头也是它们的一种最终延伸。
那时,北欧的冶铁工艺还不是很发达,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许多维京战士都装备了威力强大的单刃战斧,这主要是由于战斧不容易损坏,而且制造起来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
于是,在这些身高体壮的北欧海盗手中,一柄简陋的,本身系伐木造船的阔刃斧,发挥出了令人咋舌的巨大杀伤威力。
维京人的精锐武士名为“狂战士”。
在战阵上,这些“狂战士”赤裸着上身,用刀子割破自己的脸和胸脯,一边咆哮着,一边挥舞着巨斧,尽情地享受着战斗的酣畅。
在他们的战斧之下,敌人的尸横遍野。
直到今天,北欧地区的人们仍然在讲述着关于“狂战士”和维京斧的传说。
中世纪,关于炼铁的第一种方案,东西方都比较一致:直接还原法。
最初的所谓直接还原法,就是块炼铁。
简单说就是把矿石用焦炭等燃料包起来烧,烧完了就可以得到最初的海绵铁。
在块炼铁红热状态时,再经过大力锻打就可以得到熟铁。
如果当时要得到钢,则再使用固体渗碳法为海绵铁加碳,然后反复热锻或冷锻以去除钢铁里的杂物气泡。
这种技术制作的熟铁工具、兵器和钢制工具、兵器在罗马帝国时期的西方遗迹,以及春秋到西汉年间的中国墓葬中出土很多。
-
直接还原法出熟铁,如果铁矿品质很好,则可以得到品质极佳的海绵铁,否则就只能产出品质不好的海绵铁。
实际上,即使是现代的一次还原法,也需要品质极高的铁矿。
有人认为,大马士革钢就是因为其使用的铁矿石品质非常好,而成为古代最好的钢铁,但是也有些人对此不认同。
在亚洲,从东汉开始,中国就从直接还原法发展到了间接还原法,亦就是生铁冶炼。
由此西汉到东汉时期,中国人搞出了生铁、铸铁、可锻铸铁等一系列生铁产品,并使用了高炉来批量生产。
根据此后已经发掘出土的几座高炉遗迹来看,它们的基本结构和近代高炉差不多,工作温度一般在1300度上下,有独立的入料口、进气口、排渣口、出铁口等结构,通过炉底积存的铁渣计算其高度高达6米以上。
高炉的特点是持续生产,只要不停地从入料口投入矿石和燃料,铁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日产生铁料可达1吨以上。由此可以十几年不断。
《中国通史》也认为,到宋明时代,中国的官办铁厂只有一二百家,但是年产生铁高达数万吨。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应该超过十万吨。
当时西方的生铁生产要等到15~16世纪才出现。
也就是说,西部世界在批量冶铁技术上,迟于华夏民族数百年。
东汉时期,华夏工匠发明的炒钢法。
经过事实考察下来发现,这种技术有点言过其实。
因为东汉的炒钢法是单室炒钢,英国那个炒钢是双室炒钢(反射炉炒钢)。
反射炉炒钢最早在中国明代的湖南地区投入使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有些小作坊在使用这种方式生产钢制品。
炒钢法是用生铁炒炼出钢。汉代的方法是用碳粉和生铁包起来进炉烧,待生铁加热到半液态后开炉不停地搅拌。
大量的搅拌使得杂质和碳一起被析出排掉,剩下的就是品质较高的海绵铁。接着按原样锻打、渗碳,即可得到熟铁或钢材。
炒钢和块炼铁出的都是海绵铁,还需要此后继续进行热技术处理。高明的炒钢工匠,可以根据经验,控制炒制时间判断出产品成分,这样可以不经过渗碳而只用锻打得到低碳钢,但很少能得到中碳钢和高碳钢。
就此看来,是否出好钢铁还是看冶铁的最终技能,而块炼铁应该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块炼铁要停止冶炼过程必须拆毁炉具,不能像炒钢那样精确控制炒炼时间。
此外,由于后期出现的熔炼高炉的生产效率极高,半液态下碳的析出速度也高,高炉炒钢的生产效率也大大高于块炼铁。
人类的技术工匠,通过反复热锻来提高钢材的质量,自然也锻造了八面汉剑这种历史名剑系列。
华夏民族在汉朝时期,兵器的制造就已经很成熟与先进,至少冶铁,铸件技术比全世界早600年以上。
灌钢据说是当时只有中国工匠在用。
当时还有一种最小众的钢铁冶炼方法,叫坩锅法,也就是液态(半液态)炼钢法。
印度和中国都出土过古代炼钢坩锅。有学者认为,大马士革钢就是坩锅钢,出口到中国的当时称为镔铁。
一般为皇室贵族用来打造刀剑等宝剑。
印度的坩锅可以达到1400度左右的冶炼温度,让钢在半液态环境下冶炼,而中国出土的坩锅据说在测试中可以承受1600度以上的高温,足以达到全液态冶炼的标准。
不过中国的坩锅出土数量很少而且只有几个极短的时代,接着就消失了,并不比中世纪的生铁多到哪里去。
西方一直在用一次还原法生产钢铁。罗马人似乎对钢知之甚少,他们的产品以熟铁为主。中世纪钢产品逐渐增多,竖炉逐渐代替了以前的地炉和平炉。
竖炉冶炼的温度仍然在生铁的液化温度以下,所以从原理上说仍然是一种块炼铁。但是竖炉有沉降过程,而且有排渣功能,冶炼质量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但是由于竖炉没有出铁口(非液态,当然无法自己出来),因此冶炼完毕后必须熄火,再拆开炉体取铁,效率不高。
欧洲从15~16世纪才开始用高炉冶炼生铁,之后高炉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到17世纪主力高炉已经换成了日产1.6吨的型号,把中国的技术远远的抛到了脑后。
(也就是在17世纪,冶金学正式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接着到18世纪现代坩锅炼钢法出现,高品质弹簧钢和切削用超高碳钢都出现了。
同样在18世纪,反射炉炒钢法大量运用与工业生产,撑起了第一次工业。19世纪中期,转炉、平炉、电炉相继问世。
到19世纪末,欧洲的钢产量由几万吨上升到两千万吨,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然,这也是欧洲战争最频繁的历史时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