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很难想象这年头对艺术有追求的美术生的苦逼生活,就觉得崔如拙太可怜,这顿还是自己请,还特意多点了几个肉菜让崔如拙包回去。
其实崔如拙的日子已经胜过百分之九十的同行了,在海外留学的时候甚至还积攒了一些积蓄,要不然就算遇到了《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就算藤田家开价再低,也不是普通人买得起的。
不过这捡漏价就不好打听,大家席间聊起现在国内捡漏的机会越来越少,倒是海外好像还是一片“北大荒”的时候,周至当真有些意动。
第二天等到崔如拙和周至办完手续回来,海潮庵,啊不,现在应该改名叫崔如拙工作室,巨大的正厅北墙上,已经给订上了画墙。
画墙和装裱墙类似,周至之前就给出了方案,按照传统的工艺制作,先制作木骨框架,然后在框架上依次绷上麻布,棉布,最后封上皮纸,再贴上宣纸,这里要用生宣,以增强贴合性,之后才将贴好的生宣刷上配置的矾水,使之变成绘画用的熟宣。
说起来简单,但是当画幅需要延展到二十米乘三米的大小,就相当困难了。
这里面还有无数的工艺细节,比如“切宣”,宣纸上墙的时候是要和周围的几张有部分重合的,然后在重合的部位切上一刀,刚好把上下两层宣纸切透,去掉边角料后,两张宣纸的边缘才能完全严丝合缝。
但是如果只有一层,宣纸干燥后一样很容易在这里分开,因此还要再复压上一层,复压用的宣纸要和底层的宣纸缝隙错开,相互粘合,这样就非常牢靠了。
有些画纸两层还不够,如古代一些书画用纸,往往会要叠压三层到五层,还会在中层纸张上轧出花纹,上下一夹,就成了水印。
对于周至这样的资深“裱哥”来说,这些都是基本操作,纯手工考验的就是熟练度,经历了这两个月的“魔鬼级”操训后,技艺更是上了个台阶,
花了两天的时间,终于将崔如拙想要的“画墙”给刷好,周至准备从可移动的木台上跳下来,拍手道:“总算制作好了,要是这画画不好,废了我这番功夫,我可要让你把十万块钱还我。”
“你就瞧好吧,我估摸着一周就可以完成。”崔如拙将桌上厚厚一摞稿子和图钉交给周至:“老板先别慌着下来,把初稿钉上去,我们先大致看看效果。”
自从周至给了崔如拙十万元,崔如拙就改口叫周至老板,两人将这当成了一种玩笑。
“老板就给你这样使唤是吧?”周至边嘀咕边伸手接过,将用铅笔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