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社会风貌,其实一直都是在不声不响中发生着有趣的变化。
尤其是1983年春节过后,有许多与民生有关的新改变,都是可以和1982年能够明显划分区别开的。
可以说是这一年独有的鲜明标志。
就比如说京城第一家超市在海淀区开业的事儿。
三十年后的人们肯定非常清楚,与传统百货商店相比,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商品的陈列和销售方法。
前者把商品摆在柜台上,顾客只能隔着玻璃或橱窗看。
如果看中了,要通过售货员吧东西拿出来,决定购买后向售货员付款。
这叫闭架销售。
而与之相对应,超市采用的是开架销售方式。
商品都摆在货架上,顾客可以在商品区任意穿行,随心选择。
看上什么东西合适,直接放在超市提供的篮子里,到出口处再统一结账。
所以正是因此,当京城出现第一家超市的时候。
像这种商业模式的店铺还不叫“超市”,而是叫做“自选商场”。
仅从名字就能直接体现出这种独特的购物模式来。
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人们还缺乏对这种商业模式的真正了解,最初的经营手法就是简单的照搬国外。
因此这家开创了京城先河的超市只能算是“东施效颦”的产物。
它的缺陷很明显,首先面积只有二百平方米那么大,一次挤进一百个顾客就会转不开身。
经营的内容也很有限,只出售蔬菜和肉食两种商品。
关键是价格昂贵,居然比起不远处的菜市场贵不少。
绝大多数的京城人好奇地进来转一圈,马上就会吐着舌头逃出去了。
真正的购买者几乎都是外国人。
但偏偏就连花钱的老外们也在抱怨。
因为包装袋上只有价格而没有商品名称和质量,以至于他们常常会把鸡肉当成猪肉买走。
那么很显然,京城的老百姓距离真正能享受到购物自由的生活,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根本就没法指望这样的店铺来改变京城老百姓的消费习惯。
与第一家超市不同,另一件更为引人瞩目的新兴事物,在这一年开始实质地影响大部分的百姓生活。
那就是在房屋上方出现的电视天线。
由于老百姓买回家的电视机的数目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