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来都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步步达成,这种进步的基础就是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所谓生而知之是唬人的屁话。漫长的进化史中,人垒拥有很多生而能行的基因本能,但是能够通过学习,进而形成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是后天通过学习而完成的。譬如守信……’
‘……想守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为了能够守信,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我们拒绝选择信守承诺……’
赵谦看着老爹的文章,心里面很是感慨。这些文章里面所讲的,有些是赵嘉仁曾经对赵谦耳提面命过的。有些是赵嘉仁从来没讲过,但是他一直努力去做到的。在过去的时候,赵谦这些的无形压力给逼得烦不胜烦。现在赵谦依旧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与以前的压力不同。
从前的时候,赵谦觉得他老爹赵嘉仁拥有的一切都直属于赵谦,或者说只属于赵家。此时赵谦看到的是他老爹正在把所知道的一切都讲述给和赵嘉仁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听。别的人对这些内容也许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赵谦却深深的知道他老爹所讲的都是他老爹正在做的。
嫉妒洋溢在赵谦的胸中,如果这些本来只属于赵家人的东西变成了所有人都知道,并且都去奉行的内容,那么身为赵家人的赵谦又该置身何地呢?
看到赵官家文章的并非只有参与灭蝗的部队,军队是自然要学习赵官家的指示,政府内部也接到了赵官家的文章。譬如在愤怒的情绪与悲壮感受下一气呵成《正气歌》的文天祥文知府。
文天祥当时写完了那东西,并且负气的发表出去之后,他其实也有一丝丝的后悔。后悔的理由是觉得他也许会引发赵官家的震怒。最初生出《正气歌》的基本构架,并非是在现在,而是在文天祥得知临安总投降之后的事情。
在那时候的文天祥眼里,蒙古是强大到不可战胜的存在。临安总投降意味着大宋的所有力量都在战争中耗尽,剩下的大宋完全是一个残破的状态。在这样风雨飘扬的时刻,文天祥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与很多士大夫一样,文天祥开始怀疑是大宋的文化出了问题。但是文天祥又觉得这不对,大宋的文化没有问题。可屡战屡败的事实又让这种信心变得没有依托的基础,于是《正气歌》的基本理念就出现了。
之后的局面就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官家率领军队,不过两年时间就重回临安。之后更是每战必胜,恢复了大宋的基本领土。在当时,文天祥也不敢认为大宋就对蒙古拥有了军事优势。
赵官家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在黄河战役中彻底击败了蒙古。也让蒙古不可战胜的神话轰然倒塌。和大宋百姓相同,文天祥感觉自己终于能够从恐惧中被解放出来。所以在赵官家登基的时候,文天祥是发自内心的支持。..
故意去激怒文天祥心中的真命天子,这样的行动让文天祥觉得有些不安。然后文天祥就看到了‘新时代宋军的基本精神——守信篇’。
看完了这个标题,文天祥就怒了。就文天祥所知道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主君都是比臣子弱的。偶尔有几个比臣子强的,譬如纣王,‘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对于各种理论建设,都是诸子百家们的研究结果,都是干臣们的理念。现在赵官家狂妄的开始写文章直接表达他个人的理念,并且要求下面的人们跟着赵官家的理念走。而且在文天祥看来,赵官家的这些文章也有种要和文天祥隔空骂战的意思。这就更不能忍了。
官家拥有权力的制高点,拥有地位上的制高点,所以官家好好的能够听忠臣的进谏即可。这不能因为赵官家自己就是大宋从所未见的能臣良将,他就要连思想的制高点都给占领了。若是这样的话,赵嘉仁就是在造反。造了几千年来制度的反。
带着文臣的愤怒,文天祥快速的阅读着赵官家的文章。以这位大宋状元的文学水平,读懂这篇白话文的文章实在是太轻松了。
第一遍读完之后,文天祥微微皱眉。他只觉得心中有佩服,也有愤怒。两种感觉同时存在,对文天祥来讲是比较少见的。一般来讲,他的心中要么是佩服与欢喜,要么是愤怒与蔑视。
赵官家对于守信的描述是文天祥佩服的。那样的简单明快,那样的娓娓道来。每次文天祥试图让自己守信的时候,都有过类似的思想斗争。年轻时候的文天祥当被人指责不守信的时候,也曾留下许多遗憾。现在回头看,赵官家明确讲述出了遗憾的原因。那种恍然大悟或者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让文天祥觉得佩服。
为了弄清楚愤怒,文天祥又把文章读了一遍。因为看过一次,那种正面的感动就弱化了不少。文知府很快就看到了令他愤怒的东西。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面写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玩意就是孟子先提出的浩然正气,也是理学讲述的‘养气’。
在赵官家的理念中,明显没有浩然正气的存在。赵官家的理念中,守信是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认识到的必须具备的道德。是为了能够让自身利益得到更大满足的而必须采取的个人立场。
能够达成守信,就意味着对自己的了解以及控制能力达到了一定高度,那么自己就能相信自己,让别人相信自己。自信与他信,又能给个人带来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多的利益。
也就是说,守信是‘利’而不是‘义’。正气从来不会先天存在,而是后天学习和培育。而这种学习和培育也是为了‘利’而不是‘义’。
这下文天祥文知府彻底明白了自己和赵官家的巨大区别。合着赵官家从根子上就不认同理学学派,更不是儒家传人。以他的观念,乃是诸子学说。
将文章反复读了好几遍,文天祥一巴掌把文章给拍在桌上。这位中华的英雄气的整个人都开始抖起来。
因为级别的缘故,刘宠科长虽然可以如文知州这样能够得到赵官家的这篇‘新时代宋军的进本精神——守信篇’,却得在比较靠后的时间。因为现在的技术手段中,先靠电报把文章给传输到远方,再由印刷部分印刷出来分发到高级别的部门。高级别的部门阅读之后再分到更低级别的部门。
每天白天就那么多时间,人人都有惰性,所以事情的完成中间自然就有了延迟。一般来讲,刘宠科长应该是比知州级别晚二到三天拿到这样的文件。不过因为刘宠科长在非本单位所在地的开封,理论上就不会有他的份。只有等他回到济南,才能在翻阅旧文件的时候看到相应内容。
前提是刘宠科长回到单位之后会主动的去翻阅旧文件。
但是此次情况不太一样,赵官家的文章刊发在《大宋军报》上,而刘科长因为要延长证明文件的期限,到部队那边办手续,等待的时候随手就拿起报纸来看,于是就看到了这篇头版文章。
看着看着,刘宠科长已经忍不住放在翘起的二郎腿,双手郑重的捧着报架,仔细研读起来。正在反复研读之时,军队的工作人员叫号,刘宠只能放下报纸,和同事们一起去办手续。手续办完,刘宠看左右没人注意,他偷偷从报夹上取下这一张报纸,揣进怀里就走了。
这么多年来,刘宠算是第一次正式‘盗窃’,虽然心情惴惴不安,他却一点都不后悔。回去之后刘宠就开始反复研读起来。这种白文简单易懂,但是里面的道理一点都不浅薄。刘宠是第一次见到有人如此明确的告诉大家,无法守信的根本不是个人意愿,而是能力不足。能力不足让大家不得不面对更艰困的生存条件,为了能够面对这种局面,任何利益交换都变得更加困难。
而想通过守信获得利益,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远水不解近渴的情况下,守信就变得毫无意义。在里面,赵官家还讲了一个故事,庄子出游的路上见到车辙里的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求救,鲫鱼要庄子找一升水来救它的命。庄子说他现在就要到吴国和越国去,请求两国国君给这条鱼开凿一条河曲,引来锦江水救鲫鱼的性命。鲫鱼急了,说等到锦江的水来的时候,庄子可以到卖鱼干的集市上去找已经被晒成鱼干的鲫鱼。
‘军队能够拥有诚信,是因为军队拥有了能让自己拥有诚信,理解诚信的制度。并且能够将这种制度维持下去。让社会拥有诚信,也是因为社会有了相应的制度。让大家有能力认识到诚信,并且拥有诚信带来的利益。这样的基础就是社会进步,是生产力的进步。’
读完这段,刘宠放下报纸。感觉文章虽然还有更多深刻的理念,他却只能暂时理解吸收这么多。
休息片刻,刘宠拿起笔。作为情报人员,他的工作之一就是记录。譬如,蝗虫越过黄河,进入河北。
喜欢革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