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邺点点头,“天宝十四年,弟兄们的任期也满了,我要带他们回长安。”
王昌龄叹口气道:“在这里时间很快,我们正月十七出发,一眨眼,快一年过去了。”
李邺笑道:“主要是这里的距离太远,随便去一个地方都要走好多天,明年要迎战可萨突厥军,我可能还要回去述职,和吐蕃军的战争可能会推到后年,两三年时间就这么一晃就过了,人生苦短。”
“明年春天,第一批军队家眷也要到了,他们现在在北庭。”
两人说着,走进了碎叶县学的大门,这是王昌龄的政绩,他办了三座学堂,一座县学和两座小学堂,一共有学生三百余人,包括他、负责后勤的高适以及岑参这三大诗人也成为教授,还有谢缙、钟辉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也客串教授,所以碎叶县学可以说是天下各大县学中,师资含金量最高的一所县学。
县学的学正叫做李埔,是碎叶有名的大儒,曾在洛阳国子监教过几年书,因为父亲去世,回碎叶给父亲守孝,然后就留在了碎叶,继承父亲遗志,为碎叶培养人才。
李埔请李邺和王昌龄坐下,给二人倒了一盏热茶道:“李都督,有一个很现实问题,关于学生们功名怎么解决?既然读县学,肯定要参加考试,然后再去参加科举,但我们没有这个资格。”
李邺点点头道:“这个问题是要解决,明年有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吗?”
“明天秋天,有五名学生要参加秋试,后年春天要去长安参加科举省试,他们都是我的学生,以前是跟我读书,我觉得他们才学都很不错,不比中原学生差。”
李邺想了想道:“这样吧!明年秋天让他们去敦煌县借考,据我所知,安西和北庭的士子都是在沙州参加秋试,参加完秋试后,他们直接去长安,一边在长安读书,一边等待科举,所有的盘缠和各种开支都由都督府负担!”
王昌龄笑道:“这个办法不错,其实我们可以在敦煌和长安开两家官方客栈,方便去住宿!”
李邺点点头,“以后会都有的,将来河中都督府还会在长安设一座进奏院,加强和中央朝廷的联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