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兴奋的补充道:“说得对,中校。如果我们坚守‘大西洋壁垒’的话,这些机会就全都不存在了‘大西洋壁垒’周围的法国百姓已经被清空,盟军可以放心的轰炸。同时,一旦防线被盟军突破,我们也无法暗中操控两支法国军队的胜负从而挑起他们的矛盾!”
“可那是法国!”希特勒反对道:“有许多工厂和人力的法国。”
“我们可以将尽可能将机器搬往德国!”秦川回答:“只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的做这些,损失就会被降到最小。”
“就像苏联人做的那样?”希特勒摇头道:“不,我是不会屈服的,我不会像苏联人那样逃跑,永远不会!”
会议室里一时陷入尴尬的沉默中,希特勒凶狠的目光不时望了望秦川,又望了望隆美尔。
显然,他在想着怎么处理这两个意见不合的部下一个是他指定的‘大西洋壁垒’指挥官,另一个是在前线负有盛名的英雄。
往常,政见与希特勒不一样的人通常会被希特勒撤职,这一回只怕也不例外。
但秦川没有退缩,他往前一步,指着地图说道:“不,元首阁下,如果您认为我们是在逃跑或是退缩,那您就误会了!”
“那么你以为这是什么?”希特勒问:“放弃整个法国,退守‘马奇诺防线’?这里距离德国只有一步之遥,他们的炮弹就能打到德国,而你却说这不是撤退?”
顿了下,希特勒又继续说道:“我们需要法国的土地、资源、工厂和人力,如果我们失去这些,敌我之间的力量会更为悬殊!”
“您说得对,元首阁下!”秦川回答:“所以我们没有放弃法国!”
“没有放弃法国是什么意思?”希特勒问。
秦川指着地图说道:“我们最后会撤到这一道防线,从法国南部的高原和山地一带沿伸至阿尔卑斯山,到‘马奇诺防线’再到阿登山区”
“这已经放弃了大半个法国!”希特勒打断了秦川的话:“就算我们能守住,可能也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面积,而且还是贫瘠的山地和高原!”
“是的,元首阁下!”秦川指着地图说道:“但是当我们守住这道防线后,再积蓄力量用装甲部队在阿登山区发起反攻呢?”
闻言希特勒不由愣住了。
这并不是秦川心血来潮或是一拍脑袋就定出的作战计划,而是历史上德国就有类似这样的反攻,它就“阿登反击战”。
只不过德军的防线过于脆弱且实力损耗严重等原因,“阿登反击战”最终也没能赢得胜利扭转战局。
隆美尔看了看地图,然后就惊讶的望向秦川,说道:“很好的主意,中校!”
接着隆美尔又转向希特勒:“元首阁下,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装甲部队的优势再打一次闪电战,其结果就是将深入法国的盟军部队大面积、大范围包围我们或许无法在空中和海上与盟军对抗,但却可以在陆地上击败他们重新占领法国!”
希特勒默默的盯着地图,脸上阴晴不定,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但秦川和隆美尔知道,这已经代表希特勒已经动心了,他只是在犹豫而已。
秦川最后又添了一把火:“元首阁下,我们从非洲打到东线,又从东线打到西线。在这作战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体会到了苏联人和英、美盟军作战方式上的不同!”
“什么不同?”希特勒问。
“苏联人,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工业和装备!”秦川回答:“他们缺这个,所以他们总是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工厂、机器、坦克等等,但他们不缺人,所以战场上总是出现只装备一把步枪的士兵成批成批的朝我们冲锋。”
希特勒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所以我们与苏联人作战,最重要的是攻占他们的工业区和油田,比如巴库、斯大林格勒!”
“是的,元首阁下!”秦川不忘奉承希特勒一下:“所以,您在东线都是很英明的指挥,我们虽然最后还是从斯大林格勒撤了出来,但破坏了斯大林格勒的工业苏联几乎有一半的坦克都是由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占领了巴库,这不但使我们不再缺油,还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苏联工业,使苏联人短时间内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反攻!”
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些原本属于秦川的功劳,秦川却将其结结实实的戴在了希特勒头上。
希特勒自命“军事天才”,这些话听着当然十分受用。脸色不由转缓,问:“那么英国人和美国人呢?”
“英国人和美国人就完全不一样了!”秦川回答:“他们的工业都是岛上,我们无法威胁其工业当然也无法进攻其本土,这其中尤其是美国!”
希特勒不由点了点头如果说英国还可以用飞机和v1轰炸的话,那么美国几乎就是在地球的另一头了。
“所以!”秦川下了结论:“我们在西线的战斗与东西是完全相反的苏联人缺装备不缺人,而英、美不缺装备缺人。那么我们对英、美的战争,就不应该是针对他们的装备而应该针对他们的有生力量,也就是人!”
顿了下,秦川就继续说道:“我们如果在‘大西洋壁垒’死守,那就相当于我们在与英、美的机器作战而不是人,他们只需要将炮弹和炸弹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然后运到我们面前或是头顶往下丢就可以了。这没有尽头,因为他们拥有数不清的资源和机器,打出一发炮弹他们就能生产出两发,投下一枚炸弹他们就能生产出两枚!这样下去我们无法获得胜利,只有将他们放进来,然后穿插包围将他们打痛,狠狠的教训一下这些养尊处优只懂得躲远了开炮、丢炸弹的家伙,才能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历害!”
希特勒抬起头,眼里闪耀着炽热的光芒,回答:“你说服我了,中校!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