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94章 学以致用刘玄德

第794章 学以致用刘玄德(1 / 1)

刘备也不急于一时,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挥鞭示意李素诸葛亮并辔进城,随后扭头问诸葛亮:“贤侄擅学,每向伯雅请益,必有收获启发,回头也跟朕说说。”

李素和诸葛亮也不至于真的并辔而行,诸葛亮基本上是落后了一整匹马的长度,而李素则只比刘备拖后马肩和马脖子这点距离。

诸葛亮闻言连忙应诺,表示回城后跟陛下切磋学问收获。刘备又有一搭没一搭地转身拿鞭梢拍拍李素的肩膀:

“子龙能助翼德获破曹之功,也算是意外之喜了,说到底,还是贤弟调度有方,让子龙提前去支援子仲。破曹之功,贤弟也要居三成呐。朕看这次值得给会稽郡封地再加俩县。”

李素骑的马位置明明比刘备落后,就这刘备还能拍到他肩膀,不得不承认刘备的肩关节灵活性是真的强,手臂也是真的长。别人根本做不到的动作,刘备做起来一点都不违和。

李素淡然一笑:“不敢,都是子龙谨慎隐忍、士元擅长随机应变,才有此功。臣当初建议的部署,只是让子龙支援辽东。

后来阴差阳错,曹操力有不及,与袁家开战后,足足三四个月,都无暇无力分兵攻打辽东,让子龙闲了那么久。

但凡子龙稍稍沉不住气,也是不可能有后来的出其不意机会的。相隔万里,臣岂能事事提点,只能说是有备无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李素说的也是实话,他对赵云的调遣建议,说到底只是类似战前的参谋部部署,后面实际战局进展,都打得跟最初作战计划走样多远了。

这里面一是赵云沉得住气,等到了机会,二是庞统在前线的临时指挥参谋建议给力,第三就是张飞赵云徐晃传接的临门一脚,配合得好。

刘备心里也清楚的,他就是跟李素分享一下喜悦,见对方谦逊,也不多纠缠,到时候刘备论功行赏心里有本账就行。

一行人很快回到城内,这次刘备再来雒阳,就不需要去城南灵帝园林遗址暂住了,雒阳的皇宫已经倒腾好了。刘备也就直接回宫。

虽然面积比东汉全盛时小了一部分,不过刘备的后宫也没那么庞大,其实绝对是够住的。

或者说,只要不是遇到穷奢极欲的昏君,大部分时候任何朝代的皇宫都是够住的。

皇宫的最后修复、装修环节,都是今年完成的,李素也加入了一些中西合璧节约成本的操作,让将作监的工匠和罗马来的工匠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毕竟也是为了赶时间,刘备也理解的,有新技术先进的技术干嘛不用?又不是说省钱寒酸。

再说了,任何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因为新奇,没人会觉得掉价。就好比后世80年代初,国家刚刚开放没几年,那时候修的居民小区,还以贴马赛克为洋气呢。

李素虽然不至于给皇宫里贴马赛克,但是也尽量节约了木料和石料的使用,有些引水沟渠之类的配套设施,罗马来的工匠教将作监用“罗马水泥”造,李素就拍板定了。

反正下水道这些又不是给人看的,藏在下面功能性满足就好,何必浪费精细修凿的青石板?

而且跟罗马工匠交流多了之后,李素也眼界开阔多想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那个罗马大匠提图斯,就多次跟李素说过:

罗马高层贵族早年的健康生活习惯、和如今的每况愈下。有罗马学者估计肯定是引水或者沐浴或者别的营造建材有点问题,后来发现某些含金属的管材不能用,有些石料危害也未知。

提图斯一开始说这事儿的时候,未必有科学依据,但任何时代都是不缺“震惊部”的,古人其实也有各种一惊一乍的揣测。

这些“震惊部”言论提醒了李素之后,李素也意识到引水不能用金属管,重金属要排除,毕竟这个时代很多铜材冶炼的时候会加锡、铅,锡的问题还好,铅肯定是不行的。

至于石材的健康影响,大理石花岗岩这些好处坏处还不明,但反正修复过程中要图省钱而非奢靡,那些花里胡哨的石材不新增用量就是了。

李素前世在京城也学习工作了多年,故宫旅游也去过好多次,见过故宫围墙用编草提供张力,然后往编麻草外面涂泥巴,最后刷成红墙。草纤维的加入,能让泥土不容易脱落,据说也是明清时候修故宫的古法了。

既然如此,他重新装修雒阳北宫的时候,原则就是能用泥土和草实现的效果,就尽量少用木石和金属,表面光鲜就行。

历史上东汉皇帝大多短命,跟酗酒好色、幼年时就生活习惯不良固然有很大关系,但某些野史也说可能跟雒阳皇宫建筑材料不环保不健康有关。

而皇帝死得早换得太频繁,对于外戚和宦官这些接近皇帝的近幸之人得势显然是起到帮凶作用的。

为了减少政治内耗、宫廷政变战乱、祸及天下。这种事情还是顺手为之搞一搞,反正同时还省了钱,又不是坏事。

一言以蔽之,刘备看了雒阳重新装修粉刷整顿后的皇宫,也是非常满意的,他这人好声色美衣服,说到底就是图个漂亮,但不是真的故意奢靡浪费。

所以只要皇宫看起来漂亮,实际上是否用了廉价材料,刘备是不在乎的。他又不是没过过苦日子、理解不了民间疾苦的纨绔。

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些人买奢侈品是为了阶级装逼、碾压鄙视穷人,就是要贵。而有些人买奢侈品就是图个洋气漂亮,至于是不是水货其实无所谓。

刘备这种人要是搁在现代,就属于只要买个漂亮衣服,哪怕是假冒名牌也行,真名牌质量还更差呢。

……

花了半天时间视察重装后的皇宫,刘备非常满意,最后在正殿德阳殿用晚膳。刘备是刚来的,一切当然是李素提前准备好的,刘备让李素诸葛亮一起吃,顺便继续对天下大计的讨论。

德阳殿这种地方,本来设计是要上朝的,周遭可站下万人。但灵帝时期因为是北宫,所以从来没实际组织过朝会,朝会都是在南宫温德殿、嘉德殿这些地方。

如今在正殿吃饭,只有三个人一起吃,最多加上站了几十个伺候的宫女、常侍,也还是非常空旷。

每人旁边点起一圈二十四根巨牛油烛,还是觉得挺昏暗的,因为空间太大,光线得不到反射。只能说是刘备刚来,心中猎奇,忍不住尝尝鲜,以后就不会这么安排了。

刘备继续进城前的话题:“伯雅,趁着现在有暇,不如细说说你为何不建议趁着入冬、整军攻打邺城?孝直和子初他们的意见也是一正一反,朕还没跟你说过吧?”

李素放下筷子:“子初在劝谏陛下之后没多久,其实又给臣写了私信,讨论得失利弊,把他的理由跟臣说了。至于孝直为什么支持,臣确实不知道细节。”

刘备就简明扼要,把法正的那些考虑转述了一下。

李素听完后,反而愈发坚定了他自己的观点——从政治上来说,法正的见解着实不太好,从经济和变法改革的角度来说,刘巴的意见则非常正确。

政治、经济上看速战都没好处,只有军事上有点好处,二比一,当然应该以政治、经济之失为重。

李素整理了一下思路,诚恳地解释道:“陛下,民生和变法的账不用臣再说了,陛下已经听了子初之劝。军事之利,也不用说,孝直说得有道理。

军事得而民生失,一利一弊相抵。所以臣以为,影响这个决策的最后关键,在于速攻邺城,大义上是否有利。

而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之前我军攻幽州,是讨伐国贼袁氏,这没有问题,曹操来了,那也是救袁熙,被我军一并击溃。所以我军始终占据了讨国贼、平伪朝的大义名分。

如今邺城未破,袁尚还在抵抗,而袁氏是关东第一国贼,刘和为袁绍所立,伪朝为袁绍所倡建。我军攻邺城,是助袁尚先击退曹操、还是助曹操直接攻打邺城?

如若视曹操为无物,坚持我军的大义传统,不跟头号国贼合作,那曹操会趁机跟我军为敌,袁尚也会恐惧于必死无疑,说不定主动开城降曹,到时候还是袁曹合力战我。

所以,臣以为,示天下以诚信,彰显正朔,比战事上少死几万人,要重要得多。如今我朝已经必得天下,为何不再谨慎一点,确保将来无可指摘呢?

我们不需要任何跟敌人虚与委蛇、先诱骗其归降、合作,最后却找借口杀降,坏了青史大义。既然陛下决心要消灭袁家和曹家,就不用跟他们谈判诱降了。

如果将来最终敌人自己想投降,陛下也答应他封侯受降,那就要让他们善终。我大汉正朔,说到做到。不可如秦始皇出尔反尔害死齐王建。

陛下去年求学的秦之得失,以及陛下后来苦心为高祖时韩信之死、和帝时窦宪之死平反,不就说明陛下已经重视这些了么?为何会有反复呢?”

李素的核心思想就是一条:对于你可以不杀的人,你可以外交合作,对于肯定要杀的人,从头就不能流露出合作。如果自己很弱,不得不如此,那是没办法。现在我方很强。

所以,打是可以的,真要打,就摆出一起打的趋势,没想清楚的话,就谁都不放过。

刘备一愣:“这事儿,朕倒是没想到这么多。看来朕之学,还是停留在学,没有学以致用,时时谨慎,不够深刻。

不过,孝直劝朕时,也说过一些借口,确实让朕有所迷惑。如孝直言,谨守信义之事,也是可以略有权变的,要看是否是为了百姓少受苦难。

另外孝直学了贤弟的《史记索隐》之后,也另有心得,他曾劝朕,说秦始皇当年虽然失信,却也不过是以暴易暴、以诈易诈。战国之时,列国均诈术层出不穷,对于使诈在先之敌,难道也要死守信义么?

朕不是后悔,今日之事,就事论事,朕听贤弟的便是。只是其中关窍,终究不够透彻,请贤弟仔细分辩。”

刘备的态度倒也很诚恳,直接承认他确实是学习得还不够透彻,到了“学以致用”的环节,发现了更多实际问题,也经受了更多诱惑。

其实不光是刘备会有这样的疑惑。

哪怕是21世纪的人,看了李素当初那番对秦始皇“灭史灭法”之过的剖析,也会有很多人不服的,他们的观点,还多半跟法正相似。

李素觉得有争论是好事,精进就是要事上练,学完之后要去用,要指导政治实践,用了才知道自己哪里没学透。

所以他也很快捕捉到了法正的问题所在。

最新小说: 吃货小狐妻:相公碗里来 女相倾国:冰山王爷盛世独宠 爆笑花木兰 鬼瞳狂妃:妖孽王爷休想逃 玉面鬼手 爆笑冤家:逗逼王妃萌萌哒 晏家嫡女 锦秀灵仙 抗日之活着再见 贤妻造反